30多年前,本書作者之一羅伯特·西奧迪尼出版了《影響力》(Influe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一書。他親自進行了為期三年的廣泛而深入的實地研究,並綜合了當時的科研實證,在那本書中提出了6條普遍適用的說服原理。自那時起,研究者們確證了這6條原理的功效,各行各業的人們也開始把它們付諸實踐。這些原理是:互惠(人們感到有義務償還別人給予的恩惠)、權威(人們希望專家指點迷津)、稀缺(某樣東西越稀少,人們就越想要)、喜好(人們越喜歡某個人,就越容易答應他的請求)、保持一致(人們希望做出跟自己的承諾和價值觀相符的行為,並始終如一)、社會認同(人們會參照他人的做法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在我們後續推出的作品《如何讓人點頭稱是:50個說服他人的科學方法》(Yes!50 Stifically Proven Ways to Be Persuasive)中,我們對這些原理(以及不計其數的、從說服科學中總結出的其他影響策略)的運用方法提出了最新的具體建議。

但科學的發展從不止步。

過去幾年間,越來越多來自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在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以下問題:為什麼影響力和說服力能夠見效,為什麼受眾的行為會發生改變。在這本新書中,我們將會分析50多條嶄新的發現,其中絕大多數都來自過去這幾年間的研究成果。

我們刻意把這些發現寫成簡短的章節,平均起來,讀完每章的時間大約不會超過10分鍾。這一小段時間足夠你理解其中的心理學機製——這些都是我們和許多學者通過科學研究證實的。接下來,我們立即就會教你如何在各式各樣的場合運用這些策略。比如在商務和工作場所,你需要跟同事和客戶打交道的時候;或者是在家跟朋友和鄰居相處時,以及許許多多你可能會遇到的溝通場景。我們也會探討在許多常見的情境中該如何使用這些方法,比如麵談、小組會議、打電話、寫電子郵件及利用網絡或社交媒體交流的時候。

除了從說服科學的最新研究結果中選取素材之外,本書還有另一個新穎之處:我們關注的是“小改變、大影響”這個主題。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將要探討如何借助那些最微小、卻能產生巨大成效的行為改變,來影響和說服他人(以完全符合倫理道德的方式)。

我們把這類改變叫作“四兩撥千斤”的影響策略。

我們認為,之所以要重點關注這些已被科學證實的、微小卻效果顯著的策略改變,是因為人們慣於使用的說服手法正在漸漸地失去效用。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在做決策時,他們會把手上所有的信息都考慮到,然後做出有理有據的明智決定,找出最正確的做法。所以,他們很自然地覺得別人肯定也是這樣做的,所以說服他人的最佳方法必定是,把一切能得到的信息都提供給對方,同時告訴他們為什麼應該關注這些信息。

比如,一位醫生診斷出病人患有一種長期疾病,病情雖然嚴重,但可以治愈。那麼這位醫生可能會先把病因和相關知識告訴病人,再說說她對康複情況的預估,然後提出一係列治療步驟,比如飲食上該做出哪些調整、要按時依照劑量服藥等等。又比如,一家公司有越來越多的員工用公司電腦下載未經授權的軟件,IT部門的主任為此很生氣,於是就給大家發了一封郵件,長篇大論地解釋為什麼這樣做違反了公司的規定,以及這樣做的潛在後果。

想要借助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別人的,絕不僅僅是這些醫生和IT部門主任。我們都會這樣做。你想說服新客戶相信你的產品就是比競爭對手的好,所以你的要價才貴出百分之二十是吧?那就擺出一大堆論據來支持你的觀點。想要讓團隊中的其他成員相信你這個最新的變革計劃跟前麵十幾次的完全不同?那就列舉一長串理由,告訴他們這次人人都能從變革中獲益。想要勸說客戶在你們公司的股票投資計劃書上簽字?那就帶著他們對你們以往的投資成績做一番詳盡又專業的梳理,而且一定要把最出色的成果指出來。想讓孩子們按時做完作業並上床睡覺?那就告訴他們,研究顯示,認真做作業的孩子更有機會考上一流大學,或許還可以再跟他們講講,科研結果表明睡眠對人有一大堆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