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的轉折 4.希特勒追悔莫及
對於保盧斯的“貪生怕死”,希特勒感到追悔莫及,他在會議上說:“他們投降了,全都投降了。保盧斯玷汙了帝國軍人的英名,他給陸軍抹黑了。他本該以死來擺脫痛苦,升入永垂不朽的天堂。就我個人來講,我最傷心的是,我竟然提拔這樣的人當元帥。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我不想再任命元帥了。”
希特勒痛恨保盧斯“晚節不保”,未能“殺身成仁”。1943年2月3日,德國政府發表特別公報:“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了。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元帥的領導下,忠實地履行了他們的職責,被優勢敵軍所壓倒。”然後,德國廣播電台播放了貝多芬第5交響樂的第2樂章,宣布全國默哀4天,所有娛樂場所禁止活動。
一位德軍師長特拉米爾痛哭道:“我們也失敗過,遇到過一切困難,但斯大林格勒這樣的慘敗,卻從未有過。”一個老將軍歎道:“我都快60歲了,在部隊裏幹了這麼多年,但這種慘敗卻沒有見過。”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軍所遭受的最大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與阿拉曼戰役、英美在北非登陸,均標誌著二戰到了轉折點。德軍曾經席卷大半個歐洲,打到距離亞洲很近的伏爾加河,在非洲幾乎到了尼羅河,但退潮已經開始了。德軍發動大規模閃擊戰,成千上萬的坦克和飛機打得盟國軍隊潰不成軍的時刻也結束了。
造成德軍慘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進攻計劃本身就有問題,同時進攻高加索地區和斯大林格勒地區是很難完成的任務;第二,德軍作戰時所犯的錯誤很多,主要是希特勒未根據原計劃指揮,每個階段都沒有認真貫徹原計劃。希特勒放棄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良機,而把重心放在高加索,然後又突然把重心轉移回斯大林格勒,之後,希特勒明知失敗也不肯同意第6集團軍撤退。
德軍第6集團軍牽製蘇軍兵力達兩個多月。這樣才使德軍A集團軍群在高加索地區渡過了難關,並安全撤離。就這一點來說,第6集團軍的犧牲也是德軍無奈的選擇。
1942年的夏季攻勢,德軍隻是占領了大片領土,但沒有使蘇軍南翼受到致命性打擊。德軍應該在高加索與頓河之間,采取機動作戰的方式,以阻止蘇軍重獲戰略主動權。
然而,希特勒不肯放棄德軍所占領的任何地區,他還要同時吞並高加索地區和斯大林格勒地區。當德軍的攻勢成為強弩之末後,希特勒仍不肯放棄已占領的地區,這就導致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
從戰略上看,對於德國來說,斯大林格勒之戰不需要打。希特勒既然決定放棄原計劃而直接進攻高加索,那麼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多此一舉。就算該城在蘇軍手中,會對德軍的後方造成威脅,但除非德軍能夠殲滅蘇軍的主力,否則當蘇軍南下時,這種威脅依然會發生。斯大林格勒一城之得失對這種威脅產生的影響十分有限。
毫無疑問,希特勒拒絕德軍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撤退,主要是為了維護他的威望。 當時,德軍在高加索地區與斯大林格勒地區進攻受挫以後,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德軍沒有戰略預備隊,當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剛結束了克裏米亞戰役後,立即就被解散了,分別送到各個戰線上去。
德軍A集團軍群向南進攻高加索的北部,處在黑海與裏海之間。B集團軍群防守著一條漫長的防線,起點為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爾加河,到頓河的中段,再到沃羅涅什以北。
德軍兵力不足,無法守住這麼長的防線。而蘇軍的南翼盡管受到了重大損失,但卻能很快補足兵力,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蘇軍從未真正被擊敗過。蘇軍在其他地區,以及大後方,擁有強大的戰略預備隊。
在德軍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間的卡米克大草原上,有一個近300公裏寬的缺口,隻有第16摩托化師駐紮在那裏。 希特勒想讓德軍長期防守這麼長的防線實在是巨大的失誤。
希特勒的錯誤指揮使B集團軍群主要的兵力: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陷入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保護B集團軍群沿著頓河翼側的任務,留給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和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1個匈牙利集團軍。這些仆從國部隊隻是虛有其表,根本就不堪一擊。在沃羅涅什防線上,希特勒派兵力微弱的德軍第2集團軍防守。這種拚湊的軸心國部隊,無力抵擋蘇軍的強大攻勢。而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也不堪一擊,他們負責掩護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的右側。
在德軍開始的進攻獲得局部勝利後,希特勒企圖占領斯大林格勒,進而控製伏爾加河兩岸的想法,隻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勉強嚐試。他把B集團軍群的主力留在斯大林格勒地區,對於其側翼又沒有適當的保護,這又犯了大錯誤。這導致將B集團軍群的整個南翼主動權都讓給了蘇軍。
在蘇聯南方的德軍指揮體係十分可笑,A集團軍群竟沒有專職總司令,希特勒兼任該職務,而他隻能用一小部分時間指揮A集團軍群。
B集團軍群指揮的集團軍多達7個,其中包括4個仆從國的集團軍。任何集團軍群司令部所能指揮的集團軍數量,最多不可超過5個,何況是其中有4個是仆從國的集團軍。B集團軍群的指揮難度可想而知。
B集團軍群總部位於斯塔羅比爾斯克,頓河的後麵,便於監視仆從國部隊。但這一位置也有其不便之處,因為這個位置距離右翼的第6集團軍太遠了。另外,希特勒經常幹涉第6集團軍作戰,結果B集團軍群對第6集團軍的控製力更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