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的轉折 3.沒有希望的抵抗
從1942年11月20日拂曉開始,斯大林格勒正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朝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防線攻去。
蘇軍對羅馬尼亞陣地的轟擊越來越猛。蘇軍在攝氏零下20度的情況下,利用暴風雪發動了進攻。大批的坦克向羅馬尼亞人的陣地挺進,步兵緊跟在後麵。蘇軍在數量上到處都占有巨大的優勢。
羅馬尼亞陣地變得驚慌和混亂,B集團軍群收到了一大批相互矛盾的報告,轉送到總司令部。這些報告敘述了蘇聯坦克深入德軍後方的情況。
B集團軍群出動H裝甲軍反擊實施突破的蘇軍。蔡茨勒隨時用電話向希特勒報告戰況,一再向希特勒指出,從斯大林格勒地區撤退勢在必行,必須做好撤退準備。希特勒生氣了,說我們應該等一等,看看H裝甲軍能不能解救危機。
陸軍最高司令部知道H裝甲軍不可能使混亂穩定下來,一定會卷入大混戰中。如果H裝甲軍被殲滅,德軍就失去了惟一的預備隊。德軍第6集團軍必須撤退,鞏固新防線,然後進入突入羅馬尼亞陣地的蘇軍。這樣就能建立一條牢固的防線,解除對第6集團軍的威脅,把突破的蘇軍置於困境。
如果不這樣做,第6集團軍將被分割包圍,德軍將無法調集力量救援第6集團軍。多拖延一天,麵對的困難就愈多。
希特勒拒絕了陸軍司令部的這個解決辦法,並從巴伐利亞趕回東普魯士的大本營。
希特勒用拳頭砰的一聲敲了一下桌子,叫嚷道:“我決不離開伏爾加!我決不從伏爾加撤軍!”
對這次關鍵性的談話,蔡茨勒、總參謀部、B集團軍群和第6集團軍曾抱有很大的希望,而結果是可悲的。作為總參謀長蔡茨勒則繼續懇求,可是希特勒仍不肯改變主意,也可能撤退為時已晚。
當希特勒得知H裝甲軍反攻失敗後,簡直是怒不可遏。他衝著負責軍內紀律製裁的凱特爾嚷道:“馬上把軍長調回來,撕掉他的肩章,把他關到監獄裏。這完全是他的過失。”H裝甲軍軍長在監獄裏關了幾個月後,降級為二等兵。
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突破了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的防線後繼續北上。在11月23日傍晚與卡拉奇的西南方麵軍會師,從而把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德軍22個師(約30萬人)合圍起來。
11月23日晚上,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向希特勒發出一份無線電報,證實了他的部隊已經被蘇軍包圍。
據以往的經驗,德軍會奉命死守陣地。但他們死守不了多長時間,斯大林格勒遲早會回到蘇軍的手中。因此朱可夫的戰略意圖是,不消滅被包圍的德軍第6集團軍,而是阻擋外援。最好的方法是把戰線盡量向西推,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使德軍第6集團軍和德軍主力軍之間的距離盡量拉大。
這個決定是正確的,朱可夫正在把這個計劃付諸實施。
此時,B集團軍群遭到了猛烈的攻擊,被迫向西撤退。為了擴大勝利,朱可夫指揮蘇軍在12月下半月攻打了意大利部隊,1月攻打匈牙利部隊。蘇軍窮追不舍,向西越插越深。
這個計劃都是德軍總參謀長蔡茨勒與希特勒長談時所預言過的。蘇聯發動鉗形攻勢的兩支部隊會師後,希特勒下令:“現命令被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為斯大林格勒堡壘部隊。”
就這樣,被包圍的部隊竟然變成了堡壘,這一變換欺騙了部分德國人民。希特勒以為使用“堡壘”這個字眼就會使蘇聯人受騙,使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相信他們是在堡壘之中,頂得住長期的圍攻,促使他們堅守下去。希特勒愚蠢地認為,全世界會相信德軍沒有受到包圍。
希特勒對這個發明很高興,變得笑容滿麵起來。蔡茨勒無奈地說:“古代的堡壘經過長期的準備。碉堡裏貯藏大量的武器和食物。斯大林格勒沒有工事,也沒有武器和食物。另外,堡壘的目的是為了用少量的兵力拖住敵人大量的兵力。而第6集團軍則無法拖住蘇軍,因為蘇軍圍而不打。”
希特勒立即回電,指示保盧斯把司令部遷入斯大林格勒城內,死守待援,由空運解決部隊的給養問題。
但是,希特勒的話等於白說。每天空運物資需要750噸。在這種風雪交加的天氣中,蘇聯戰鬥機已經牢牢掌握製空權的情況下,德國空軍想完成這個任務是根本不可能的。何況,德軍空軍缺少足夠的運輸機。因此,更為有效的辦法應是替德國第6集團軍解圍。
德軍第6集團軍的多數官兵都參加過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巴爾幹戰役和侵蘇戰役。第6集團軍總共有27萬人,編成了13個德國師,其中有3個是裝甲師。整個集團軍有500輛坦克和3000門大炮,以及幾萬輛大卡車。協同他們作戰的還有空軍第4航空隊的1200架飛機。
這支部隊如果沿著一條4車道的公路行軍,將會形成一條數十公裏的長龍。從6月到8月,這支部隊與蘇軍大戰了數十次,衝破了幾十萬蘇軍的抵抗,衝過頓涅茨河、頓河,直抵伏爾加河。在2個多月的時間裏,保盧斯率第6集團軍躍進了800公裏,從北麵、南麵和西麵包圍了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知道此戰關係全局的得失,下令蘇軍節節抵抗,以阻滯保盧斯的進軍速度,同時消耗德軍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