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陸軍司令部早已注意到這些指揮係統的問題,並計劃建立“頓河集團軍群”,由羅馬尼亞元帥安東奈斯庫來全權指揮。但這個新的軍群卻始終沒有建立,因為希特勒希望能先攻下斯大林格勒再說。
希特勒沒有重用安東奈斯庫是個嚴重的錯誤。如果安東奈斯庫能得到重視,則他要求多增一點兵力來保護頓河側翼的要求,一定也能得到重視。因為他是羅馬尼亞的國家元首,希特勒自然會對他另眼相看。不像希特勒可以對德國將領們那樣任意侮辱。另外,由於安東奈斯庫的個人威望,能夠約束羅馬尼亞的部隊。
還有交通問題值得一提,這對於德國第6集團軍和整個蘇聯南方的德軍,都同樣具有巨大的影響。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都是以惟一一個第聶伯河渡口為交通線。那個渡口是位於第聶伯皮托夫斯克的鐵路橋梁。
在德軍整個蘇聯的戰線後方,南北間的聯係同樣無法使人滿意。每當德軍需要從後方獲得增援時,或者把兵力從一個地區調到另一個地區時,德軍統帥部經常發現很不順利,不像蘇軍那樣在任何方向上的水陸交通都能方便調兵。
任何指揮官想取得勝利,都免不了要冒險。但不管怎樣冒險,在1942年秋季中,希特勒還是不應該把B集團軍群的主力長久留在斯大林格勒地區。而在頓河一線,他隻留下容易被消滅的仆從國部隊。
惟一的理由就是希特勒認為這些仆從國部隊可能不會崩潰得那麼快。羅馬尼亞的部隊在仆從國中還算是最好的。至於意大利的部隊,德軍官兵對他們自始至終都不敢有任何幻想。
希特勒太看重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的本身了,同樣,蘇軍也受到斯大林格勒這個“名字”的影響,存在著很大的失誤。若蘇軍能趁早集中兵力進攻羅斯托夫,那麼南方的德軍將會被蘇軍一網打盡。可見,蘇軍在作戰上全靠人海戰術,軍事指揮上略顯遜色,但蘇軍最擅長的恰恰是陣地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對蘇軍來說絕對是空前的大勝利。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局是希特勒做出的“貢獻”;第二,英美兩國向蘇聯提供的巨大物資援助;第三,蘇軍的巨大兵力優勢和廣大領土。
從軍事上來講,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具有決定性,德軍並沒有因此一敗塗地。但是從心理和政治上來講,斯大林格勒則成為二戰的轉折點。這一戰使蘇聯人民和軍隊增強了最後勝利的信心。這直接影響了蘇聯的政策,並使蘇聯開始表現其強悍的作風。英美等國也因此提高了對蘇聯及其軍隊的評價,這對戰後的世界局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對於蘇軍取得的巨大勝利,斯大林激動不已。對於在戰役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斯大林給予了最高獎賞。1943年1月18日,斯大林晉升朱可夫為元帥。1943年2月16日,斯大林授予華西列夫斯基為元帥。在二戰爆發時,朱可夫隻是個軍長,而華西列夫斯基剛在1943年1月18日被晉升大將,2月16日就晉升元帥了。
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戰役以蘇軍勝利而宣告結束,德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共損失150萬人,坦克3500輛,火炮12萬門,飛機3000架。
在零下幾十度的冬季,91000名德軍俘虜,正在冰天雪地中一步步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這批戰俘饑腸轆轆,身上都凍傷了,大部分人還是傷員。在這91000人中,戰後隻有5000人活著回到了德國。
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歐洲戰場的形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在戰役中,蘇方的情報戰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利用被俘的德國間諜,把大量的假情報不斷地發給德國最高統帥部,使勝利傾向蘇聯!
二戰中,德國憑借空中優勢,經常空投間諜對蘇聯進行情報戰。間諜提供的情報為德軍的軍事打擊提供了重要的目標,尤其是蘇聯大後方的目標,沒有間諜的偵察,想弄清楚是不可能的。
為此,蘇聯大力開展了反間諜工作。1942年9月15日深夜,一架德國運輸機趁著夜幕飛抵蘇聯阿薩姆斯地區。當—群間諜空降時,地麵上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出兵,準備抓捕。
攜帶降落傘的間諜落地後,蘇聯軍民開始了追捕。有一個間諜闖出包圍圈,在逃跑的途中,被克格勃射死。
蘇聯人利用各種辦法使被捕的間諜開口。原來,這些間諜打算扮成蘇軍士兵,進入蘇聯各個地區,最後到達波蘭華沙的間諜學校,一路上把獲得的情報通過無線電發報機發給柏林。
當時,斯大林格勒軍民處於艱苦的防禦中,德軍企圖征服蘇聯。克格勃審訊這些納粹間諜,並從他們嘴裏獲得了大量的情報。
在審訊過程中,審訊人員突生一計,決定利用這些間諜發出假情報欺騙德國。在被俘的間諜中,有一名叫塞門·卡拉班諾夫的被捕後,主動與克格勃合作,根據克格勃提供的內容向華沙間諜學校發報,迷惑德國。
其他德國間諜紛紛改變立場,開始為克格勃工作。其中4個間諜通過各種方式向華沙間諜學校發回假情報。華沙的德國秘密情報機構認為卡拉班諾夫發回的關於蘇聯的“情報”是真的,德國最高統帥部也認為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