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盧斯率部到達斯大林格勒城下時,一度大喜過望,認為斯大林格勒已經是囊中之物了,準備一鼓拿下。但是,蘇軍的抵抗更加頑強了,一個師被打敗,立刻又一個師補上來。戰鬥由先前的運動戰變成了陣前的肉搏戰。
保盧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奪下了城區的四分之三,而自身元氣大傷,減員十分嚴重。平均起來,德軍每個師減員三分之二以上。
與此相反,蘇軍卻源源不斷地運來新的精銳部隊。包圍圈約有40公裏寬,約27公裏深,是一片平原,幾乎看不見一棵樹。包圍圈內有幾個村莊和斯大林格勒部分城區,這部分城區仍有蘇軍在抵抗。被包圍的德軍必須在風雪交加的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構築工事,但卻沒有修工事的原料。
被包圍的德軍除了第6集團軍外,還有德軍20師的大部分和兩個羅馬尼亞師,一個軍的部分空軍、工程兵、炮兵、突擊炮兵營、工兵、工程處、參謀人員和司令部。被包圍的部隊不僅彈藥和糧食缺乏,還缺乏燃料。
被包圍部隊的人數已無法確定了,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和軍長們都認為希特勒能夠正視現實並采取相應的行動。他們沒有等希特勒的答複,就發出了初步命令,以便一旦批準就馬上突圍。可是批準命令一直沒有下來。
德國高級將領們極力勸說希特勒,第6集團軍能夠突圍出來,因為處於絕境的士兵們是不怕鋌而走險的。
希特勒仍然是那句話:“我決不離開伏爾加!”
蔡茨勒急道:“元首!把第6集團軍留在斯大林格勒,這是犯罪!損失第6集團軍等於敲斷了我們東線的脊梁骨。”
希特勒臉色蒼白,急得一句話都不說出來。
11月25日,希特勒把曼施坦因元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來,讓他從西南向前推進,替第6集團軍解圍。曼施坦因以第4裝甲集團軍為前鋒,向東北進攻,夾擊處於兩支德軍之間的蘇聯軍隊。
由於希特勒不同意第6集團軍從伏爾加河撤退,這意味著第6集團軍必須留在斯大林格勒,也就意味著曼施坦因必須殺開一條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坦因開始沿鐵路線北上,不顧重大傷亡,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衝擊。但是,一支以450輛坦克為先導的蘇聯大軍在12月16日從馬蒙附近發起新的攻勢,粉碎了意大利第8集團軍之後,南下直插曼施坦因的後方。
曼施坦因發現自身難保,於12月23日停止北上,開始後撤。這樣,被圍的德軍第6集團軍成為甕中之鱉。
除了在包圍圈內已有的儲備物資外,每天至少需要空運500噸物資才能滿足第6集團軍的最低需要。但德國空軍無法辦到。空運隻在極個別的時候超過140噸,通常是少於而且往往是大大少於110噸。
這時候,嚴冬的寒風已經襲擊南部草原,到處都是積雪,氣溫降到零度以下,被圍的德軍處境十分狼狽:坦克缺少燃料不能開動,大炮缺少炮彈,馬匹被宰殺精光,士兵們喝的隻有雪水……
德軍忍受著饑餓、嚴寒和炮火的轟擊,蜷縮在戰壕裏,等待著滅亡的命運。保盧斯感到前景極為不妙,一麵期待援軍,一麵盼望空軍的補給。
一天,希特勒對蔡茨勒說:“請給保盧斯草擬一份電報,問問他,如果讓他突圍,能突出多遠。”
蔡茨勒立即起草了一份電報並交給希特勒簽字。希特勒添上如下幾個字:條件是你繼續守住伏爾加防線。
保盧斯很快發來複電,說他能突出40公裏。第二天,希特勒對軍官們說:“我問保盧斯,如果奉命突圍的話他能突出多遠。他卻說,他隻能突圍40公裏。因此命令突圍毫無意義了!”
蔡茨勒補上一句:“元首,您添上了他必須繼續守住斯大林格勒這個條件。”希特勒氣得臉色發白。
第二天晚上,蔡茨勒要求會見希特勒。他指出,這是拯救保盧斯部隊的最後機會了。希特勒問道:“你能保證他們連人帶武器脫險嗎?”
“誰也不能保證,但如果不立即突圍,他們將全軍覆沒。”
希特勒還是不肯讓步。
蔡茨勒建議陪希特勒乘飛機到前線去一趟,這樣他至少可以了解一下前線的情況:傷員們得不到治療而奄奄一息,成千上萬的人被凍死。
希特勒拒絕了這個建議。蔡茨勒又建議從斯大林格勒挑選一批軍官,讓他們坐飛機到柏林,以親身經曆向他介紹情況。希特勒又拒絕了。很顯然,他不想知道包圍圈內發生的事情。
空運補給遠不夠用,物資匱乏便愈來愈嚴重。德軍的口糧再三削減,不足以維持生命,然而就連這點口糧還要進行削減。
12月底,蔡茨勒向希特勒報告了高加索戰場的形勢:“如果你現在不下令撤出高加索,我們就會麵臨第二個斯大林格勒。”
“好吧”,希特勒說,“你快去發布命令吧!”
蔡茨勒跑出房間,用電話下達了撤退令。蔡茨勒驅車回到陸軍司令部,剛剛到達就看到一個參謀在等著他。參謀說接到緊急電話,要蔡茨勒馬上給希特勒回電話。
蔡茨勒拿起話筒,隻聽希特勒說道:“關於從高加索撤軍一事,暫不執行,明天咱們再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