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的轉折 2.“烏拉紐斯”計劃
斯大林焦急地關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進展。他得到這座城市的呼救報告愈來愈多,因此他經常催促葉廖緬科派援兵渡過頓河,在更近的地方支援城市守軍。
早在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正在激戰時,斯大林經常把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從斯大林格勒召到莫斯科,研究如何對德軍發動大反攻。該反攻計劃的代號為“烏拉紐斯”計劃。烏拉紐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巨神族。
斯大林又把華西列夫斯基、沃羅諾夫和朱可夫派向各方麵軍去研究現場的情況,考察發動一場大反攻的科學依據。同時,斯大林要求他們實行嚴格的保密措施。要求反攻計劃既不準寫下來,也不準標注在圖上,更不準在無線電通訊或電話裏提到。直到10月初,蘇軍各方麵軍的參謀們才開始參與製定反攻計劃。
起初,蘇軍想用兩路裝甲部隊發動主要進攻,達成兩翼合圍的目標:一路裝甲部隊從北向西南進攻,就是從克列茨卡亞與頓河的橋頭堡綏拉菲莫紹奇發起進攻;另一路從斯大林格勒的察察地域與薩爾帕湖向北進攻。兩路裝甲部隊在頓河河岸的卡拉奇會師。
這一反攻計劃經過兩個多月才最終確定下來,蘇軍的具體戰略計劃為:從斯大林格勒西北和南部,進攻斯大林格勒以西的卡拉奇;對已經陷入巷戰中的德軍兩翼發動猛烈的向心大反攻,再合圍並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
其戰略計劃的核心就是,蘇軍兵分兩路,進攻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和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所屬的羅馬尼亞軍的幾個軍。羅馬尼亞軍的戰鬥力比德軍弱很多,士氣低落,逃跑率很高。
為了實施“烏拉紐斯”計劃,蘇軍最高統帥部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組建了龐大的預備隊。同時,蘇軍最高統帥部重新組建了西南方麵軍,瓦杜丁擔任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麵軍重組為頓河方麵軍,羅科索夫斯基擔任司令;東南方麵軍重組為斯大林格勒方麵軍,葉廖緬科出任司令。
為了大反攻計劃的順利實施,蘇軍投入了大本營掌握的主力預備隊。斯大林多次強調保密製度,一再要求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不準把大反攻的任何信息告訴給任何人,包括國防委員會委員和各方麵軍司令。
斯大林說:“若有人想知有關戰役的準備工作,將由我本人親口轉達。”
在“烏拉紐斯”大反攻計劃中,斯大林對蘇聯空軍寄予了厚望,重點強調空軍與陸軍協同作戰。
從南部發動的大反攻將由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所屬的第51、第57、第64集團軍,第4及第13機械化軍和第4騎兵軍等快速部隊,從薩爾帕湖以東的橋頭堡進攻德軍第4坦克集團軍。
從北部發動的大反攻將由頓河方麵軍與西南方麵軍實施。西南方麵軍已經部署在沃羅涅什方麵軍與頓河方麵軍之間。頓河方麵軍由第66集團軍、第24集團軍和第65集團軍組成。
在北部發動的大反攻中,西南方麵軍擔負主攻任務。西南方麵軍由第1近衛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3騎兵軍和第4坦克軍組成。其中第5坦克集團軍由第1坦克軍、第26坦克軍、第8騎兵軍和6個步兵師組成。第5坦克集團軍的任務是從沃羅涅什向南進攻。
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將軍們在莫斯科、伏爾加河和頓河之間不斷地往返飛行,進行著緊張的準備工作。西南方麵軍與頓河方麵軍的準備工作由朱可夫全權負責;斯大林格勒方麵軍的準備工作由華西列夫斯基全權負責。
蘇軍將軍們製定計劃的工作大部分並沒有在大本營裏進行,他們經常在主攻方向上的各集團軍前線指揮部或者前沿哨所裏製定,距離前方蘇軍的據點僅為1000碼左右。
蘇軍將軍們高興地觀察到,羅馬尼亞軍隊的防禦工事十分脆弱,縱深僅為5至8公裏。在那裏蘇軍將軍們沒有發現德軍,也沒有發現變換部署的跡象。
即將集結在斯大林格勒與頓河一線的蘇軍總兵力達150多萬人,有13500門火炮或者迫擊炮,還有100多個火箭炮連。這150多萬大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4個坦克軍、3個機械化軍、14個坦克旅和大批獨立坦克團。
當時,德國B集團軍群雖然也糾集了80個師,近100萬人,但兩翼仆從國的部隊戰鬥力都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