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的轉折 2.“烏拉紐斯”計劃(2 / 3)

兩翼仆從國的部隊包括:掩護德軍南翼的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掩護德軍北翼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集團軍。這些仆從國軍隊裝備較差。

因此,總的來說蘇軍在兵力、大炮和坦克的數量方麵都占有優勢。比如,在重武器上,蘇軍占有絕對優勢,蘇軍與德軍的大炮比為1.5:l,坦克為2.2:l。對德軍來說,最可怕的是,蘇軍裝備著嶄新的T-34坦克和1250輛“喀秋莎”火箭炮。

龐大的蘇軍部隊在毫無遮掩的大草原上調動、集結和隱蔽,為了不讓德軍發現,蘇軍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特別是秋季道路泥濘,運輸車的行駛十分艱難。

頓河和伏爾加河河水暴漲,渡過伏爾加河需要4個小時,而以前隻需要40分鍾。蘇軍在薩拉托夫與阿斯特拉罕之間建立了50多個渡場。為保密起見,每個渡場隻使用幾條渡船。蘇軍的6個空軍集團軍想盡辦法阻止德國空軍實施偵察。

所有的集結行動都在夜晚偷偷進行,所有的部隊都保持無線電靜默。在大反攻發動前,所有部隊的無線電通信網仍留在原駐地,結果德軍的無線電偵聽部隊對蘇軍的軍事調動竟毫不知情。

另外,蘇軍還使用東南鐵路與梁讚至烏拉爾的鐵路秘密集結部隊。這些鐵路的運輸量長期保持最大限度,到蘇軍集結的最後階段,采用了單向行駛的方法。在各條鐵路線上,每隔12分鍾,放行一列單向運輸火車。

1942年11月3日,在第5坦克集團軍司令部,朱可夫、瓦杜丁、沃羅諾夫、諾維科夫、戈洛萬諾夫、費多連科召見了該方麵軍師以上各級軍官,大家對軍事計劃進行了討論。

11月4日,他們召見了頓河方麵軍師以上各級軍官。11月10日,在第57集團軍的司令部,他們又召見了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師以上各級軍官。

11月11日,斯大林對空軍能否支援大反攻作戰十分關注。他認為這件事很重要,他建議若空軍沒有把握完成任務,就推遲發動大反攻的時間。

11月12日,斯大林指示朱可夫:“如果戰役的航空兵準備不盡人意,那麼,戰役將以失敗而告終。與德軍作戰的經驗表明,必須奪取製空權,才能獲得戰役勝利。”

斯大林指出,空軍應該完成3個任務:

第一,空軍集中在進攻部隊進攻的地域內行動,壓製德軍空軍並掩護蘇軍部隊。

第二,不斷轟炸德軍防禦部隊,為蘇軍進攻部隊開辟前進的通道。

第三,以不斷轟炸和掃射的方式追擊撤退的德軍,徹底打亂德軍並使其無法在最近的防禦陣地鞏固下來。

11月17日,朱可夫離開了斯大林格勒,赴加裏寧方麵軍與西方麵軍,指揮它們進攻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以牽製中央集團軍群向斯大林格勒派遣援兵。華西列夫斯基繼續在斯大林格勒,負責協調南方的大反攻。

這一天,華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作了每天的例行彙報,斯大林讓他必須趕回莫斯科出席11月18日舉行的國防會議。對此,華西列夫斯基感到很驚訝。原來第4機械化軍軍長沃爾斯基寫信給斯大林,反映進攻的準備工作尚未做好,進攻肯定會失敗。

斯大林與國防委員會希望得到華西列夫斯基的切實保證,華西列夫斯基說不應該僅憑一封信就推遲進攻的時間。斯大林立即打電話給沃爾斯基,安慰了他幾句。不久,斯大林立即向華西列夫斯基下達了一項命令,命令他密切關注第4機械化軍的動向,並隨時向他本人彙報。

11月18日,希特勒仍在做著征服蘇聯的美夢,他催促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繼續進攻。然而,蘇軍對德軍最致命的打擊就要開始了。

11月19日上午7時30分,隆隆的炮聲揭開了西南方麵軍、頓河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反攻的序幕。蘇軍以坦克部隊為先導,向德國及其仆從國軍隊發動了強大的反攻。

蘇軍新裝備的1250輛“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就可發射1萬發重型火箭彈。火箭彈的威力巨大,可摧毀德軍的工事。德軍官兵對此驚恐不已,鬥誌大減。

在上午9點前,炮火轉向德軍防禦縱深,蘇軍步兵在支援的坦克和炮兵的協同下,開始了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