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曆史的轉折 1.(1 / 3)

第五章 曆史的轉折 1.

一位德國軍官在日記中寫道:“蘇聯人仿佛是某種鋼鐵鑄成的,他們不怕犧牲。”蘇軍決心與斯大林格勒共存亡:“我們要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隻要一息尚存,我們就決不讓德軍進抵伏爾加河!”

蘇軍新裝備的1250輛“喀秋莎”火箭炮,一次就可發射1萬發重型火箭彈。火箭彈的威力巨大,可摧毀德軍的工事。德軍官兵對此驚恐不已,鬥誌大減。

保盧斯部隊拖住了百萬蘇軍,這為德軍的戰局換來了時間,希特勒可以從容地調整部署,以便在其他戰線上取得主動。而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則成了希特勒的戰略犧牲品。

在零下幾十度的冬季,91000名德軍俘虜,正在冰天雪地中一步步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亞戰俘營。在這91000人中,戰後隻有5000人活著回到了德國。

1942年10月份,蘇德雙方在斯大林格勒仍然進行著激烈的巷戰。德軍盡管取得了一些勝利,然而損失大得驚人。隻要經曆過戰爭的人都清楚,大城市裏的斷垣殘壁非常有利於堅強而持久的防守。蘇聯軍民充分利用這些斷坦殘壁,拚命防守每一處焦土廢墟。

雖然哈爾德及其繼任者警告過希特勒:“圍攻斯大林格勒的官兵早已疲憊不堪了。”然而,希特勒卻硬要德軍繼續進攻。一批批新的德國師團參加巷戰,但轉眼間就在激烈的巷戰中消失。

對希特勒來講,是否繼續進攻斯大林格勒已經成為一個關係到他的威信的問題。

一次,總參謀長蔡茨勒鼓起勇氣向希特勒建議:“沿頓河一帶漫長的側翼防線情況危急,應把第6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撤到頓河河灣。”

希特勒十分不滿,大聲說:“帝國的官兵到了哪裏,就必須守住哪裏!”

戰至此時,蘇德雙方的戰鬥重心移到了北部的工廠區。雙方為了爭奪拖拉機廠、“街壘”和“紅十月”工廠展開了殊死搏鬥。

從10月4日起,德軍出動了近10個師攻打工廠區,還動用幾千架次飛機轟炸。德軍曾經占領了“紅十月”和“街壘”工廠的住宅區。

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指令說:“該地區不能讓給德軍,而且德軍占領的那一部分也必須收複回來。”

10月5日,斯大林下令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守斯大林格勒,要把每一座樓房和每一條街道都變成堅強的堡壘,把德軍消耗在巷戰中。

蘇軍按照建築物的大小,相應安排一個排至一個連的兵力,並儲存大量的彈藥、糧食和藥品,以便能夠長期堅守。

例如,步兵第13師的巴甫洛夫等24名戰士和30多個居民,從9月中旬防守的“1月9日”廣場附近的一座大樓,堅持了近兩個月。德軍多次進攻該樓,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但一直沒有攻下。

為了紀念這些守樓軍民的戰績,戰後大樓重建時起名為“巴甫洛夫大樓”。這個例子說明蘇軍的抵抗相當頑強。

10月6日,斯大林格勒地區下了第一場雪,嚴寒突然降臨。由於補給遲遲未到,兵力嚴重削減而陷入困境的德軍第6集團軍竟連冬裝都沒有著落,官兵們凍得渾身發抖。

此時,希特勒下令必須占領斯大林格勒。保盧斯在希特勒的嚴令下,率領部隊向工廠區和奧爾洛夫卡一帶發動了更加猛烈的攻勢。

同時,在市區中部,德軍向蘇軍第13師重新發起了攻勢。經過一番激戰,德軍終於攻入“街壘”和“紅十月”工廠附近的小鎮。

10月14日,德軍進攻拖拉機廠和“街壘”廠。在僅5公裏寬的地方,德軍出動了2個坦克師和3個步兵師,德軍空軍出動了2000架次飛機轟炸市區。

10月15日,德軍占領了拖拉機廠。一些工廠在德軍飛機的轟炸中修理坦克、大炮。拖拉機廠的工人甚至在德軍攻至廠門前,仍在製造新坦克和裝甲車。當工廠遭到德軍入侵而停止生產時,工人們紛紛駕駛坦克,或者拿起武器,與蘇軍並肩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