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軍各級政委們的動員下,第62、第64集團軍不斷向德軍實施強有力的逆襲。
8月下旬,德軍想從科捷爾尼科沃出發,經過通杜托沃火車站,撲向伏爾加河。德軍計劃的實現將使在斯大林格勒地區的蘇軍所有部隊陷入大包圍圈。蘇軍識破了德軍的計劃,決心阻止德軍的這一“尖刀”攻勢。
8月23日,從蘇軍預備隊剛調來的步兵第315師,以最快的速度趕赴戈羅吉什地區。下午,第315師在半路上遭到德軍飛機的轟炸,德軍坦克也從韋爾佳奇衝出來攻擊第315師。
蘇軍第35師奉命進駐中層圍廓陣地。它的先頭部隊於23日傍晚到達陣地。第35師遭到德軍優勢兵力的猛攻,被迫撤到薩莫法洛夫卡。
在科特盧班車站以南,蘇軍與大股德軍展開了激戰。德軍向蘇軍陣地發動了5次攻勢,均被蘇軍擊退。
為殲滅突入伏爾加河的德軍,蘇軍建立了兩個突擊集群。第1突擊集群由科瓦連科指揮,下轄坦克第4軍、第16軍,步兵第84師、第24師、第315師。第1突擊集群的任務為:8月25日清晨進攻蘇哈亞梅切特卡山穀方向。
第2突擊集群由什捷夫涅夫指揮,下轄坦克第2、第23軍。第2集群的任務為:經過契爾洛夫卡進攻葉爾佐夫卡。
兩個集群的總任務為:共同圍殲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出到伏爾加河的德軍。
為恢複頓河左岸的防禦態勢,葉廖緬科總司令發布以下命令:坦克第4集團軍左翼的步兵第27師和第298師,從北麵突擊韋爾佳奇,殲滅北麵的德軍,然後堅守頓河左岸的下格尼洛夫斯基-韋爾佳奇一帶;第62集團軍的右翼,包括步兵第35師和坦克第169旅,進攻彼斯科瓦特卡,傍晚前到達韋爾佳奇-彼斯科瓦特卡一帶,並與坦克第4集團軍會師。
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司令部留在城內。為了方便指揮,8月26日,葉廖緬科在小伊萬諾夫卡地區設置指揮所,方麵軍副司令員科瓦連科和參謀長尼基舍夫少將在那裏指揮。
蘇聯第1突擊集群和第2突擊集群的突擊,迫使德軍坦克第14軍轉入防禦。8月26日,在科特盧班的突破口僅剩一條4公裏寬的走廊。德軍被迫從空中向坦克第14軍提供補給。
此前,德軍組織了強大的反步兵和反坦克兵力。德軍空軍白天活動得日益頻繁,他們輪番轟炸和掃射行進中的蘇軍,使蘇軍難以在白天有組織地調動部隊。
蘇軍坦克第4集團軍左翼和第62集團軍右翼,發動的反突擊攻勢失敗了。
1942年,通信聯絡仍然是蘇軍的薄弱環節。德軍的所有部隊都擁有電台,但蘇軍卻以有線電話為主。電話聯絡容易出問題。蘇軍經常派出軍官到處聯絡,用這種原始的方法指揮分散在草原上的部隊是十分不容易的。
在德軍越來越強大的攻勢下,蘇軍被擊潰了。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聯絡官帶著印有“急件”字樣的命令送到部隊時,命令中要求鎮守的村鎮淪陷了,甚至被指定執行命令的部隊已經不複存在。
1938年,為了滿足德國裝甲兵和傘兵對短距離突擊作戰的單兵武器的需求,德國埃爾馬兵工廠生產了MP38衝鋒槍。MP38衝鋒槍是世界上首次使用折疊式槍托、采用鋼材與塑料製成的衝鋒槍。
1939年9月1日前,德軍裝備了幾千支這種槍,主要由裝甲部隊使用。在激烈的波蘭戰役中,MP38衝鋒槍成功地保護了防禦比較脆弱的1型、2型和3型坦克以及德國裝甲車,MP38衝鋒槍的猛烈火力使手持燃燒瓶的波蘭反坦克士兵損失慘重。MP38衝鋒槍的火力深受德國裝甲兵的讚賞。但由於MP38衝鋒槍的簡易保險不可靠,該槍受到較大的震動時容易走火。
1940年,為進一步簡化工藝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埃爾馬兵工廠針對保險機構進行了改進,可將拉機柄推入機匣機柄槽前端的保險缺口中,增強了保險作用,新槍被命名為MP40衝鋒槍。它的造價更低,工時更少,安全性可靠。
MP40衝鋒槍采用大量衝壓、焊接工藝的零件代替MP38衝鋒槍的機加工零件,大大地降低了成本,容易大量生產,甚至一些非軍工企業也能生產零部件。在1940年至1945年間,德國共生產了約100萬多支MP40衝鋒槍。二戰期間,MP38和MP40衝鋒槍共生產了120萬支。
MP38/40衝鋒槍采用自由槍機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徑子彈,32發彈匣供彈。該槍采用管狀機匣,裸露式槍管。握把護板是塑料的。折疊式槍托采用鋼管製成,向前折疊到機匣下方,方便攜帶。該槍結構簡單設計精良,槍的分解與結合十分方便。
最早的MP38/40衝鋒槍隻由裝甲兵和傘兵使用,隨著產量的增大,MP40衝鋒槍普遍裝備德軍,成為受到德軍士兵歡迎的衝鋒槍,該槍總是優先配發給前線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