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路的進軍 1.(1 / 3)

第三章 中路的進軍 1.

德軍的坦克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快速運動,勢不可擋。德軍旋風般地向前行進,揚起了漫天的塵煙,在70公裏遠的地方都能看見。德軍經過了很多城鎮和鄉村,戰火籠罩著蘇聯南方。

博克想先把補給工作做紮實,然後再進攻頓河的大灣地帶。希特勒反對這一計劃,認為博克是怯戰,命他迅速向頓河的大灣地帶進軍。博克再次倔強地抗命,於是被希特勒免職了。

“必須與驚慌失措者和破壞紀律者作鬥爭!”“……再也不能撤退了,斯大林格勒至關重要,凡後退官兵就地槍決!”“必須保衛每個陣地,每一寸領土,直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蘇聯第62、第64集團軍幾乎被德軍裝入一個“口袋”,口袋的底部位於頓河岸邊的利亞皮切夫村,北側位於伏爾加河岸邊的雷諾克,南側位於通杜托沃火車站。但德軍司令部不想這麼做,他們想來個大包圍。

1942年6月,德國兩個集團軍群上百萬之眾,向頓河和伏爾加河之間猛烈進攻。經過激戰,德軍又奪回了戰爭的主動權,希特勒步步逼近,德軍朝斯大林格勒撲去。

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最早稱察裏津,1925年改稱斯大林格勒。希特勒非常重視斯大林格勒,是因為斯大林格勒重要的戰略地位。斯大林格勒不僅是南部的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還是高加索的石油轉運中心和軍工業基地。斯大林格勒的西麵、南麵是頓河下遊、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那裏是蘇聯的糧食、石油和煤炭的主產區。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斯大林格勒的誘惑使希特勒著了迷。它的名字本身就是對希特勒的挑戰。它是蘇聯重要的工業中心,是阻礙德軍向高加索地區發動進攻時蘇軍防線側翼上的強大堡壘。”

斯大林格勒始建於1589年,是俄羅斯的重要河港,斯大林格勒州的首府。斯大林格勒地處伏爾加河下遊西岸,距離頓河大灣隻有60公裏。

17世紀初斯大林格勒毀於大火,1615年,人們在伏爾加河右岸重建城市。18世紀起,斯大林格勒成為要塞。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開通後,斯大林格勒成了俄羅斯歐洲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並聯係著高加索西部和東部地區。

斯大林格勒的夏季平均氣溫為26度,冬季為零下9度。該市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是俄羅斯的糧倉之一。

在俄羅斯民族的曆史上,斯大林格勒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帝國、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聯邦。

20世紀初,斯大林格勒是個55000人的小城,它是石油、糧食、木材、羊毛和魚鹽的集散地。

蘇聯內戰時期,斯大林指揮了著名的察裏津戰役,紅軍打敗了來勢洶洶的哥薩克白軍,這對捍衛新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斯大林格勒具有紀念斯大林功勳的特殊意義,斯大林的成名就開始於察裏津戰役。

斯大林格勒座落在地勢平坦的狹長地區,市區有50萬人口。市區在南起庫波羅斯諾耶,北至雷諾克的伏爾加河兩岸向東西各延伸約30公裏。郊區建有工業、鐵路設施,林立的工廠和辦公大樓,使該市成為蘇聯重要的經濟工業中心。

斯大林格勒大量生產拖拉機、坦克和火炮,同時也是許多物資的中轉站。德軍攻占斯大林格勒和切斷伏爾加河航運,並不能使蘇軍的戰爭經濟毀壞到希特勒所料想的程度。希特勒過高地估計了斯大林格勒對蘇聯的作用,希特勒派保盧斯將軍去占領斯大林格勒,而保盧斯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有可能給他帶來最高的軍事榮譽。

保盧斯很清楚,希特勒十分重視占領與高加索油田緊密相連的斯大林格勒。保盧斯曾經在賴歇瑙陸軍元帥那裏當過第6集團軍的參謀長。從1940年9月至1942年1月,保盧斯在陸軍參謀總部工作。當希特勒談到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能夠攻破斯大林格勒的大門時,賴歇瑙反駁道:“元首閣下,讓保盧斯當司令官,他資曆尚淺。”

1942年1月,賴歇瑙因高血壓引起了腦出血,他乘飛機到德國萊比錫的一家醫院治療,不久即死於心髒病。

賴歇瑙的能力正是保盧斯所缺乏的。後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達到高潮時,希特勒曾難過地說:“可惜保盧斯並非賴歇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