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路的進軍 4.向外高加索進軍(1 / 3)

第二章 南路的進軍 4.向外高加索進軍

1942年7月23日,當第6集團軍越過奇爾河上遊向頓河大灣的克烈緬斯卡亞推進時,希特勒亮出了“底牌”——第45號元首指令。該指令規定:A集團軍群與魯奧夫的第17集團軍群(第17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向黑海的巴統進攻。第1和第4坦克集團軍先去攻占邁科普-格羅茲尼油田,再去攻占第比利斯-巴庫一帶。該作戰計劃代號為“鼠曲草”行動。

B集團軍群奉命支援第6集團軍占領斯大林格勒,並在頓河構築一條防線即“齊格菲”行動計劃。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向北攻打列寧格勒。

德軍的南線已經長達1200公裏,若真的進攻巴統-巴庫-阿斯特拉罕-斯大林格勒-沃羅涅日一線,其南線大約有4000公裏。

第45號元首指令使德國出現了一個新情況:3個德國集團軍去進攻高加索,而第6集團軍不僅要進攻斯大林格勒,還要在頓河建立一道防線。

當時,希特勒想合圍殲滅羅斯托夫附近的蘇軍,占領北高加索地區。用1個集群從西麵迂回高加索山主脈,占領新羅西斯克、圖阿普謝;另用1個集群從東麵迂回,占領格羅尼、巴庫。在進行迂回機動時,德軍越過高加索山主脈中部,到達第比利斯、庫塔伊西、蘇呼米等地。德軍到達外高加索後去攻擊黑海艦隊各基地,保證德國對黑海的製海權,同已經在蘇土邊境的土耳其軍隊取得聯係,並為進攻中東創造機會。

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奉命攻打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區,主要目的是控製高加索的油田。A集團軍群下轄第1和第4坦克集團軍,第17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第4航空隊一部,共16.7萬人。擁有1130輛坦克、4540門火炮和迫擊炮、1000架飛機。

與A集團軍群對峙的是蘇軍南方麵軍(包括北高加索方麵軍一部),統轄第51、第37、第12、第18和第56集團軍,空軍第4集團軍,兵力共11.2萬人。擁有121輛坦克、2160門火炮和迫擊炮、130架飛機。

南方麵軍的兵力為德軍的2/3,火炮和迫擊炮為1/2,坦克為1/9,飛機為1/8。蘇軍的任務是阻擊德軍,在防禦戰鬥中消耗德軍,並為冬季反攻拖延時間。

7月25日,德軍從頓河下遊進攻薩利斯克,斯塔夫羅波爾、克拉斯諾達爾等地。在德軍的猛攻下,南方麵軍司令馬利諾夫斯基率部向南方和東南方麵撤退。

此後,德軍兩天推進了80公裏,北高加索局勢緊張起來。德軍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到達頓河左岸草原、薩利斯克草原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草原,對高加索地區構成了嚴重威脅。

7月底,希特勒把第4坦克集團軍調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從而大大削弱了北高加索的德軍兵力。希特勒在指揮上犯了個大錯誤,他忽視了集中兵力的原則。不過,此時在高加索地區的德軍在兵力上仍具有很大優勢。7月底,德軍強渡馬內奇河。

為了加強軍隊領導,蘇軍統帥部於7月28日把南方麵軍和北高加索方麵軍改編為北高加索方麵軍,司令為布瓊尼元帥。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隸屬北高加索方麵軍。

在北高加索方麵軍內組建了濱海集群和頓河集群,分別在克拉斯諾達爾方向和斯塔夫羅波爾方向作戰。

8月6日,德軍各部隊幾乎未遇到蘇軍的抵抗,從葉伊斯克至阿爾馬維爾到達葉伊斯克-巴庫鐵路。此後,德軍各先頭部隊到達庫班河一帶。

北高加索方麵軍的戰略任務是改變頓河南岸的不利態勢。蘇軍發動了阿爾馬維爾-邁科普戰役和新羅西斯克戰役。通過這兩次戰役,蘇軍使德軍無法從黑海沿岸攻入外高加索地區。

8月6-17日,北高加索方麵軍在阿爾馬維爾、邁科普方向實施了阿爾馬維爾-邁科普防禦戰役。

8月6日,在空襲和炮擊過後,德軍第1坦克集團軍的2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和1個輕步兵師開始了進攻。

8月6-8日,蘇軍第12集團軍和獨立步兵第1軍被迫撤出阿爾馬維爾,撤到新克拉斯內、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拉巴河一帶。

8月8日,德軍占領已經被蘇軍徹底破壞的邁科普石油區附近。同時,德軍兩個坦克軍出現在庫班河中遊一帶,正在向更重要的格羅茲尼推進。德軍在推進過程中補給出現了嚴重短缺。

8月9日,德軍快速機動部隊到達皮亞季戈爾斯克後,沒有燃油了。德軍不得不在那裏等待幾周時間,蘇軍趁機調集兵力,並加強了空軍力量。

此前,德軍第17集團軍已經到達克拉斯諾達爾附近。由於蘇軍防禦的準備時間緊迫和德軍在兵力和武器上具有優勢,拉巴河一帶失守了。

8月10日,德軍占領邁科普、別格列琴斯卡亞、別拉亞河左岸的一個登陸場。在克拉斯諾達爾方向,德軍占領克拉斯諾達爾,並進攻庫班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