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路的進軍 2.最大的一次德軍炮戰
在刻赤半島作戰勝利以後,德軍部隊士氣很高。曼施坦因將第11集團軍重新整編,以執行克裏米亞戰場的最後戰役——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戰。
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蘇軍經過半年時間的補充後,已經把缺額人員編製足額了,要塞的補給品十分充足。要塞群本身環繞著大量的戰壕、鐵絲網和碉堡。山坡上修築了大量炮位,若沒被炮彈直接命中,德軍就無法摧毀它。蘇軍還在前沿和防禦縱深區埋設了大量地雷。
曼施坦因將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戰計劃起名為“鱷魚”。為方便發揮空軍和炮兵的威力,曼施坦因將主攻方向選在要塞的北麵,北麵的防禦工事比南麵更加堅固,但地形比南麵平坦。
要塞北麵的主攻由德軍第54軍負責,統轄第22師、第24師、第50師和第132師,以及得到加強的第213步兵團。在發起進攻前,曼施坦因要求第54軍將兵力用在主攻方向,就是正對著塞瓦斯托波爾灣北部高地的方向,千萬不能糾纏於蘇軍前沿的那些堅固碉堡。他要求第54軍繞到後麵再進攻,這是對一戰時德軍陣地滲透戰術的發展。
德軍第30軍負責在南麵進行牽製性進攻,統轄第72師、第170師和第28師,其中第170師留作集團軍預備隊。
在炮火準備方麵,德軍第11集團軍將不使用德軍所習慣的猛烈轟擊,因為要塞的地形太複雜了,而且第11集團軍沒有那麼多的炮彈。德軍計劃在步兵部隊開始進攻前的5天,以空軍和炮兵對事先測量好的蘇軍目標進行精確轟擊。另外,空軍還準備空襲蘇軍港口補給線,切斷要塞的海上補給線。
為了進攻要塞,曼施坦因將第11集團軍所有的炮兵調到了前線。南方集團軍又給他運來了一批重型火炮。德軍第54軍的炮兵指揮官是周克托爾,此次他負責指揮56個重型和中型炮兵連,41個輕型炮兵連和18個迫擊炮連,兩個突擊炮兵營,共121個炮兵連,另外還有兩個觀察營。
曼施坦因經常視察德軍的炮兵陣地,他看到了新運來的各種火炮:重型火炮的口徑達到19厘米的加農炮,重型榴彈炮的口徑為35.42厘米,中型榴彈炮的口徑為30.5厘米。
曼施坦因在炮兵陣地中發現了兩種新炮,一種是特製的60厘米口徑的加農炮,另一種是“大多拉”火炮。
第30軍的炮兵由馬迪尼克率領,他以前是奧地利軍人,後來在東線立功升為軍長。他一共指揮25個重型和中型炮兵連,25個輕型炮兵連和6個迫擊炮連,還有一些突擊炮兵營和兩個觀察營。他還指揮第300坦克團,該團的特製“坦克”能夠遙控高爆炸藥。
在這場攻堅戰中,德軍投入了不包括高射炮兵在內的208個炮兵連(包括羅馬尼亞山地軍炮兵),相當於每公裏長的正麵,有近6個炮兵連。
6月7日拂曉,曼施坦因下令向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發起攻勢。德軍炮兵對事先測量的蘇軍堡壘發起了猛烈的轟擊。德國空軍也向既定的目標發起大規模空襲。
在塞瓦斯托波爾戰役中,不僅是一個集團軍進攻一個數量龐大的蘇軍,而且是德國炮兵、空軍與鋼筋水泥的蘇軍要塞的對抗。德軍雖然是精銳部隊,但蘇軍不僅占據地利,而且占據人和。
203個德軍炮兵連集中在北部要塞群,曼施坦因想在最強的防線上打開一條通道,發動二戰中德軍最大的一次炮戰。
蘇軍305毫米巨炮處於最北部的“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壓製著北麵的主要道路和別別克峽穀的狹窄地帶,隨時可能重創德軍步兵部隊。普通的重炮對堅固無比的“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無能為力。要塞的巨炮射程達44公裏,使德軍第54軍寸步難行。德軍為突破這個強大的要塞,必須使用威力最大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