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路的進軍 1.
刻赤半島的戰鬥基本上結束了。隻有少數蘇軍在政委們的率領下在岩洞中繼續抵抗達幾周之久。根據德軍的統計,他們一共俘虜了17萬蘇軍,繳獲1133門大炮,258輛坦克。德軍全殲了兩個蘇聯集團軍,隻有少數蘇軍撤到塔曼島。
“大多拉”火炮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大炮響起時,宛如電閃雷鳴,驚天動地。炮擊之處,所有東西立即化為烏有。不僅是德軍,連蘇軍都為之震驚。
在哈爾科夫戰役期間,蘇聯發動了局部攻勢,但都相繼失敗。在整個蘇德戰場上,德軍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在南部戰場,經過克裏米亞戰役和哈爾科夫戰役後,蘇軍的士氣受到嚴重影響。
在以上戰役中,蘇軍各部隊得到了遊擊隊的有力支援,沉重地打擊了德軍的囂張氣焰,這些戰役有利於蘇軍轉入反攻。
1941年的蘇德戰爭時期,希特勒曾經命令南方集團軍群盡快占領克裏米亞,並通過刻赤海峽進攻高加索地區。
負責進攻克裏米亞半島的部隊是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1集團軍。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下轄第30軍、第49山地軍、第54軍,以及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
德軍最高統帥部給曼施坦因的任務是:在攻打克裏米亞的同時,還要在南方集團軍群的右翼追擊向東撤退的蘇軍。
9月24日上午,補給工作準備好後,第54軍開始攻打彼列柯普地峽,曼施坦因調來大量炮兵支援進攻部隊。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後,第54軍於9月26日通過了彼列柯普地峽。
經過3天的血戰,德軍消滅了彼列柯普地峽內的蘇軍,進入較開闊的地區。雙方損失都很慘重,約1萬名蘇軍被德軍俘虜。
很快,德軍第11集團軍的東麵出現了危機,曼施坦因立即將第49山地軍調到東麵,以穩定第30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防線。
東麵的壓力減輕以後,德軍最高統帥部似乎已經意識到任何一個集團軍都無法同時進攻克裏米亞和羅斯托夫。因此,向東麵進攻羅斯托夫的任務交給克萊斯特的第1坦克集團軍,第11集團軍奉命將第49山地軍和“元首衛隊”黨衛軍師移交給第1坦克集團軍。曼施坦因的任務是全力進攻克裏米亞。
這樣一來,德第11集團軍隻剩下兩個軍,第30軍(第22、第72和第170步兵師)和第54軍(第6、第73和第53步兵師)。第54軍有三分之一的兵力正在進攻敖德薩。
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又歸安東奈斯庫指揮了,該集團軍負責黑海和亞速海的海岸防禦。在曼施坦因與安東奈斯庫商談過後,他同意將一個山地軍交給曼施坦因指揮。該山地軍擁有一個騎兵旅和一個山地旅,將隨德軍進攻克裏米亞,負責東部海岸防禦任務。
希特勒對第11集團軍有些不耐煩了,他希望至少有一個軍能盡快通過刻赤海峽占領庫班半島。
從這種要求上,就能發現希特勒把蘇軍的實力估計得太低了。曼施坦因認為,蘇軍一定不肯放棄克裏米亞半島,蘇軍寧願放棄敖德薩,也不會放棄克裏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
此時,對於曼施坦因來說,眼前的難題是如何通過依雄地區。希特勒說,那隻不過是一次進攻而已。但曼施坦因幾乎缺少一切優勢,而這些優勢恰恰是進攻要塞陣地時必要的條件。蘇軍繼續保持著兵力優勢,並享有製空權和製海權。
為守住克裏米亞,蘇軍於10月16日開始從敖德薩撤軍,從海上把守軍運往克裏米亞,逐漸使克裏米亞的蘇軍兵力增加到12個師。
曼施坦因向希特勒呼籲要求增援,希特勒給他調來第42軍的第132和第24步兵師。
10月下旬,蘇軍與德軍在克裏米亞地區展開了激戰。當時,參加進攻的德軍付出了慘重的傷亡,到10月25日,德軍已經無法向前推進了,德軍稍微堅持不住,勝利就會倒向蘇軍一方。結果竟然是防守的蘇軍最先頂不住了。10月28日,蘇軍的防線崩潰,疲憊不堪的德軍開始了追擊。
11月16日,除半島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外,克裏米亞都被德軍占領了,10萬蘇軍被俘虜。德軍第11集團軍的6個師打敗了蘇軍兩個集團軍(12個步兵師和4個騎兵師)。
德軍繳獲了700門大炮和160輛坦克。蘇軍餘部撤進塞瓦斯托波爾或者越過刻赤海峽。那些撤入要塞的蘇軍迅速組成新的防線,因為蘇軍擁有製海權,用最快的速度將部隊和裝備運來了。
塞瓦斯托波爾市區北靠狹長的塞維納亞灣南岸,塞維納亞灣北岸和別別克峽穀之間是蘇軍防禦的重點。在那片長達360公裏的矩形陣地上,蘇軍修築了12個永久性要塞群,德軍給每個要塞均起了典型的蘇聯式名稱。
堅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蘇軍官兵十分複雜,除了陸軍以外,還有海軍陸戰隊和蘇聯秘密警察,這些部隊的戰鬥力和裝備、軍官素質都很強。要塞兵力約為10萬人,坦克40輛。
1941年11月,由於德軍在羅斯托夫附近的戰況急轉直下,德國統帥部命令曼施坦因派第73和第170兩個步兵師前去增援。曼施坦因提出了警告,說那樣做將使他對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變得兵力不足,結果他保留了第170師,曼施坦因將它用於加強第30軍。因第73師的調走,德軍在克裏米亞的進攻中失去了預備隊。在這種不利情況下,曼施坦因仍然決定冒險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