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路的進軍 2.最大的一次德軍炮戰(2 / 3)

德軍經過仔細策劃後投入了3門超級大炮:420毫米口徑的“剛瑪炮”、610毫米自行迫擊炮“卡爾炮”、800毫米的列車加農炮“多拉炮”,但德國炮兵更喜歡稱“多拉炮”為“大多拉”火炮。

“大多拉”火炮順著臨時鋪設的4軌大型鐵路南下,開始炮擊“斯大林”要塞。大多拉火炮的射擊陣地必須設置在一條鐵軌上,具體由一名德國陸軍上校指揮。為了操作這個龐然大物,需要的士兵多達1400多名。此外,還需要兩個擔任防空任務的高炮團、警衛人員、維修保養人員,加在一起總數達4000多人。動用“大多拉”火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得到陸軍參謀長哈爾德上將批準。

“大多拉”火炮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大炮響起時,宛如電閃雷鳴,驚天動地。炮擊之處,所有東西立即化為烏有。不僅是德軍,連蘇軍都為之震驚。

“大多拉”火炮向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總共發射了48發巨型炮彈。盡管“大多拉”火炮的真正效力與製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但它的表現令所有在場的人終身難忘。

德軍的首要目標是蘇軍“庫拉貝”彈藥庫。德軍的“多拉炮”連續發射7100公斤的穿甲彈穿透了8米厚的混凝土裝甲板,直接命中了地下的彈藥庫中部。彈藥庫的連續大爆炸震撼了全島,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供給中斷了。

同時,北部德軍炮兵開始炮轟“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

在北部的炮戰中,德軍的火炮主角換為610毫米“卡爾炮”,它的外號叫“雷神之錘”。“卡爾炮”的射速很快,重達2200公斤的高爆彈傾瀉在“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上,4米厚的水泥裝甲板被炸成碎片,要塞內部顯露出來。

德軍第8航空軍每天有1000架次飛機俯衝轟炸著要塞,迫使蘇軍向要塞內部撤退。為壓製要塞火力點的火力,420毫米“剛瑪炮”向要塞進行了地毯式炮擊,1000公斤重的炮彈雨點般地射向要塞周圍的道路、鐵路網。“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被德軍孤立了。

在35公裏的炮兵陣地上,1300門德軍大炮不間斷地炮擊“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要塞被不斷爆炸的衝擊波覆蓋,外圍防禦陣地幾乎變成了灰燼。要塞的蘇軍聯裝炮塔目標太小,沒有被命中,它們仍然堅持炮戰。

德軍為了對付蘇軍聯裝炮塔調來了2門355毫米炮到別別克峽穀的北邊,同時命令所有火炮改用穿甲彈,轟擊聯裝炮塔。

十幾枚重1000公斤的德軍穿甲彈從頂部穿入蘇軍炮塔裝甲板,這些德軍炮彈裝有延遲爆破引信,在數分鍾內連續爆炸。“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要塞的裝甲炮塔頂蓋被炸碎,德軍又改用280毫米火箭炮向敞開的要塞內部發射燃燒彈,其他火炮改用高爆彈轟擊。最後“馬克西姆·高爾基I號”聯裝炮塔被德軍摧毀了,炮塔裏的蘇軍全部被炸死。

這是一場慘烈的攻堅戰,在德軍發起進攻後,蘇軍憑借工事進行了頑強的阻擊。蘇軍多次發動反擊。曼施坦因回憶道:“不管是大的據點,還是小的碉堡,蘇軍經常打到沒有人為止。雙方寸土必爭,德軍必須經過浴血苦戰才能肅清每個碉堡和每條塹壕。”

盡管戰鬥主要是由步兵和工兵來負責的,但炮兵中的觀察兵有必要提一提,因為有了他們炮兵才能把堅固的據點和碉堡炸毀,而炮兵是步兵部隊最大的幫手。

6月18日清晨,德軍占領了“鷹巢”陣地。接著,德軍其他部隊從這裏向北進入蘇軍防禦的內部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