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厲兵秣馬 4.希特勒的戰爭密令(1 / 3)

第一章 厲兵秣馬 4.希特勒的戰爭密令

希特勒發動1942年夏季攻勢的目的是占領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這兩個進攻目標非常有吸引力。如果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地區通過伏爾加河,就能夠切斷蘇聯的南北聯係。希特勒甚至想派機動部隊通過高加索地區,征服印度。

從戰略觀點來看,希特勒的戰略太失敗了,這是犯了兵家大忌的兩線作戰方案,必將導致德軍有史以來的最大的慘敗。因為斯大林格勒距離高加索地區560公裏以上,而奪取兩個地區的作戰需要同時進行。希特勒的高級參謀們提出一個問題,德國沒有充足的兵力同時展開兩線作戰。希特勒卻說軸心國提供了若幹個師,其總兵力能夠完成這一戰略任務。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向德軍下達了新的戰爭密令:隻要天氣條件有利,德軍將進攻高加索,同時進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說:“不管怎樣必須全力進攻斯大林格勒地區,或者至少使斯大林格勒處於德軍大炮射程以內。”希特勒要求全殲蘇軍現有的有生力量,盡量占領斯大林格勒。

為了實現東線作戰的目的,德軍的戰略是:中路放慢攻勢,北路進攻列寧格勒,南路進攻高加索地區。希特勒要求裝甲兵團分兩路從沃羅涅日、塔甘羅格向斯大林格勒發動鉗形攻勢,徹底殲滅頓河的蘇軍,然後再向高加索推進。但是,後來並未按照這個順序執行,南路的裝甲部隊改為中央突破。

希特勒還指出:在北方,德軍必須占領列寧格勒,建立與盟友芬蘭的陸地聯係。然而,這個企圖與芬蘭取得聯係的“北極光”行動計劃隻是第二位的考慮,大目標仍是占領高加索地區。

希特勒為了實施戰略意圖,對南線兵力進行了整編。他撤消了南方集團軍群番號,組建A、B兩個集團軍群。

李斯特指揮A集團軍群,統轄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奧夫的第17集團軍,由空軍第4航空隊配合。A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占領高加索。

博克指揮B集團軍群,統轄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由空軍頓河地區航空隊配合。B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占領斯大林格勒,掩護A集團軍群的北翼。

在兩大集團軍群的後麵,希特勒部署了戰略預備隊,由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3集團軍構成。另外在克裏米亞地區,配置了曼施坦因的第11集團軍和羅馬利亞第4集團軍。

南線總兵力共60個德國師,其中10個裝甲師、6個摩托化師,另外還有43個師的軸心國部隊。

德軍最高統帥部製定的南方作戰計劃代號為“藍色行動”: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進攻哈爾科夫南部,魯奧夫的第17集團軍進攻塔甘羅格北麵,A集團軍群占領頓河下遊的羅斯托夫,向南攻占高加索地區的油田;B集團軍群的霍特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第2集團軍為左翼,從庫爾斯克南麵突擊,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為右翼從哈爾科夫北麵突擊。B集團軍群攻占頓河的沃羅涅日,最後攻占斯大林格勒。

德軍的“藍色行動”分四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是第2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攻占頓河上的沃羅涅日,第6集團軍到達哈爾科夫以西,並與第4裝甲集團軍配合,殲滅頓河以西的蘇軍;第二階段是第4裝甲集團軍、第6集團軍配合A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第17集團軍合圍斯大林格勒;第三階段是B集團軍群向東南推進,A集團軍群越過下頓涅茨河向東北方向推進;第四階段是兩個集團軍群南進高加索地區。

希特勒作為德國領袖,德軍將領們當時還沒有鄙薄他,單純地認為他隻是一戰中的“小班長”。不可否認,希特勒具有一定素質。他對戰爭十分敏感,像他參與A集團軍群在西歐戰場上的計劃可以證明這一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不同了,事實上,很多業餘的軍事愛好者都具有這種敏感,否則曆史上很多王公貴族都能變成名將了。

希特勒的記憶力和想像力十分驚人,他了解許多技術和軍備問題。他對蘇軍最新武器的性能也非常了解,並且能把敵我雙方的許多事情完整地背下來。當他遇到他所不願意聽的反對意見時,就會背誦一些數據以說服對方。盡管德軍在軍備方麵的很多成就離不開希特勒的遠見和過人的記憶力,但他對自己的記憶力和想象力過份自信,結果經常引起德軍的災難。他的幹涉影響了空軍的發展,而火箭推進和原子彈的發展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希特勒能迅速抓住戰機,但他缺少的是軍事經驗,他一直在後方遙控德軍,軍事經驗是他的想象力和記憶力所無法代替的。希特勒不懂得作戰計劃的先決條件和實際可能性,他不了解作戰目標的最大限度必須與時間和兵力相符。

由於1941年冬季德軍頂住了蘇軍的反攻,希特勒深信他禁止後退的命令拯救了德軍,使德軍沒有遭到拿破侖大軍在1812年的悲慘命運。在應對後來的危機中,希特勒認為隻要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就能保證成功。從此,沒有人能使他放棄堅守陣地的觀念。

這時的希特勒不僅行使元首的職權,而且直接指揮德軍。與希特勒這個業餘“軍事家”不同的是,他的前任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是職業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