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擋不住的“淺薄”(1 / 2)

近期熱賣的iPad、iPhone,讓蘋果迷們掀起一波又一波久違的排隊搶購風潮,也讓更多的智能電子裝置生產商卷入興奮異常的市場競爭中。

與電子裝置相配合的,是社交媒體的興盛。新浪微博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吸引了超過5000萬黏性很高的受眾,幾乎每一個被各類互動網站、智能裝置武裝到牙齒的“迷”們,他的日程表都是以分鍾為單位切割的,他的日常生活需要不停地切換,進入,退出……人們不停地瀏覽、快速地切換、四處留下腳印。

卡爾的這本書,如果不堅持讀完,恐怕很難領略其中內嵌的敘事邏輯。

我們已經知道,文字的發明其實在人類交流史中隻占很短的時間,印刷術就更短了。但是,文字的出現卻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大腦思維的習慣,讓人類從以語音為中心,轉移到以文本為中心。

按照麥克盧漢和德魯克的觀察,語音為中心的時代,詩意的表達和雄辯的口才,不斷刺激、強化著大腦神經係統的某個部位;書籍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切。卡爾認為,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喚醒了人們,深度閱讀隨之成了普遍流行的閱讀習慣,在這種深度閱讀活動中,“寂靜是書中含義的一部分,寂靜是讀者思想的一部分”。

然而,互聯網的出現,正在徹底顛覆書籍所養成的閱讀習慣。由於互聯網越來越多地發揮著知識記憶的功能,使得人的大腦對博聞強記的依賴迅速減弱;此外,圖書館、書籍所培育出來的“寧靜的閱讀”和“深邃遼遠的對話”,在社交媒體的喧囂聲中,也成為無法還原的田園景象。

卡爾很憂慮地說:“我們已經拋棄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而這種智力規範正是書籍贈與我們的。我們已經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雜耍者的手上。我們正在徹底顛覆圖書好不容易締造出來的‘深閱讀’、獨處閱讀的氛圍和神經係統。”

遍地生根的技術讓我們變成了什麼

這本書的絕大部分敘述,不由得讓人產生沮喪、無助的感覺。

在日益強大的計算機器和聯網機器麵前,人們一方麵歡呼雀躍,另一方麵又滿腹狐疑。誠如尼葛洛龐帝所預言的那樣,數字化不隻是與計算有關,它決定著人類的生存——這一天已經日漸清晰、日益真實了。

不過在這本書裏,卡爾的字裏行間,仍然在堅守著那些“最不可能計算機化的部分”,他把這種依賴互聯網記憶的生存狀態稱為“記憶外包”,並且給出了自己的驚人論斷:

記憶外包,文明消亡。

在所有的鮮花和掌聲都屬於興高采烈的互聯網技術天才和商人的時候,在不容置疑的對未來的論斷,夾雜著未來的道德判斷,屬於各種未來學家的時候,在天平的砝碼似乎毅然絕然地向這個新時代傾斜的時候,卡爾的聲音,或許不被人喜歡,或許遭人誤解甚至痛恨——但是,當人們即將進入睡眠狀態,或者得到一點難得的閑適,漫步在鄉間小路的時候,“文明是什麼”的問題,會情不自禁地湧上來,糾結在心頭。

近期熱賣的iPad、iPhone,讓蘋果迷們掀起一波又一波久違的排隊搶購風潮,也讓更多的智能電子裝置生產商卷入興奮異常的市場競爭中。

與電子裝置相配合的,是社交媒體的興盛。新浪微博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吸引了超過5000萬黏性很高的受眾,幾乎每一個被各類互動網站、智能裝置武裝到牙齒的“迷”們,他的日程表都是以分鍾為單位切割的,他的日常生活需要不停地切換,進入,退出……人們不停地瀏覽、快速地切換、四處留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