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二:擋不住的“淺薄”(2 / 2)

卡爾的這本書,如果不堅持讀完,恐怕很難領略其中內嵌的敘事邏輯。

我們已經知道,文字的發明其實在人類交流史中隻占很短的時間,印刷術就更短了。但是,文字的出現卻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大腦思維的習慣,讓人類從以語音為中心,轉移到以文本為中心。

按照麥克盧漢和德魯克的觀察,語音為中心的時代,詩意的表達和雄辯的口才,不斷刺激、強化著大腦神經係統的某個部位;書籍的出現則改變了這一切。卡爾認為,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喚醒了人們,深度閱讀隨之成了普遍流行的閱讀習慣,在這種深度閱讀活動中,“寂靜是書中含義的一部分,寂靜是讀者思想的一部分”。

然而,互聯網的出現,正在徹底顛覆書籍所養成的閱讀習慣。由於互聯網越來越多地發揮著知識記憶的功能,使得人的大腦對博聞強記的依賴迅速減弱;此外,圖書館、書籍所培育出來的“寧靜的閱讀”和“深邃遼遠的對話”,在社交媒體的喧囂聲中,也成為無法還原的田園景象。

卡爾很憂慮地說:“我們已經拋棄了孤獨寧靜、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的智力傳統,而這種智力規範正是書籍贈與我們的。我們已經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了雜耍者的手上。我們正在徹底顛覆圖書好不容易締造出來的‘深閱讀’、獨處閱讀的氛圍和神經係統。”

遍地生根的技術讓我們變成了什麼

這本書的絕大部分敘述,不由得讓人產生沮喪、無助的感覺。

在日益強大的計算機器和聯網機器麵前,人們一方麵歡呼雀躍,另一方麵又滿腹狐疑。誠如尼葛洛龐帝所預言的那樣,數字化不隻是與計算有關,它決定著人類的生存——這一天已經日漸清晰、日益真實了。

不過在這本書裏,卡爾的字裏行間,仍然在堅守著那些“最不可能計算機化的部分”,他把這種依賴互聯網記憶的生存狀態稱為“記憶外包”,並且給出了自己的驚人論斷:

記憶外包,文明消亡。

在所有的鮮花和掌聲都屬於興高采烈的互聯網技術天才和商人的時候,在不容置疑的對未來的論斷,夾雜著未來的道德判斷,屬於各種未來學家的時候,在天平的砝碼似乎毅然絕然地向這個新時代傾斜的時候,卡爾的聲音,或許不被人喜歡,或許遭人誤解甚至痛恨——但是,當人們即將進入睡眠狀態,或者得到一點難得的閑適,漫步在鄉間小路的時候,“文明是什麼”的問題,會情不自禁地湧上來,糾結在心頭。

令人掩卷長思的書籍不多見——閱讀卡爾的書,不會輕鬆,但值得。

最後抄錄一段本書末尾的文字,向這位清醒的作者致敬:

20世紀50年代,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說,即將到來的“技術革命浪潮”是“那樣的迷人,那樣的誘人,計算思維必將作為唯一的思維方式為人們所接受和踐行”。在他看來,人之為人的最本質的“沉思冥想”能力將會變成魯莽進步的犧牲品。甚囂塵上的技術進步就像康科德鎮上到來的火車一樣,帶走了隻能由沉思冥想而來的領悟、思考和情感。海德格爾寫道,“技術狂熱”帶來了“讓技術遍地生根”的威脅。

我們現在可能正在步入技術遍地生根的最後階段。我們熱烈歡迎技術狂熱進入自己的靈魂深處。

段永朝

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開源軟件推進聯盟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