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見,“強調通過表麵現象洞悉隱藏在物質世界背後的抽象本質”這種與淺薄對立的思維方式,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這意味著,一旦媒介這個條件出現革命式變化,主流思維方式的逆轉,就會與思維方式的上一次逆轉,具有同樣的合理合法性。

2.從深刻到淺薄的二次革命是如何發生的

媒介革命這個條件,在互聯網出現時,終於具備了。於是,人類思維開始像定時炸彈一樣爆炸了!預期中的思維革命如期發生,人類開始由深刻升級到淺薄。

作者指出思維正在碎片化這一基本事實:“互聯網多媒體技術融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於一屏,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的碎片化,也進一步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幾段文字,一段音頻或視頻,一套導航工具,各種商業廣告,一些小型應用軟件,或者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玩意’,全都可以包含在一個網頁中,在它們各自的窗口內運行。我們都知道,這種雜音的刺激多麼容易讓人分神,因而我們一直都在拿這些東西開玩笑。” “較之曆史上所有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技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讓人分神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就在互聯網向我們呈上信息盛宴的同時,它也把我們帶回了徹頭徹尾的精力分散的天然狀態。” 碎片化使我們的思維無法再“深刻”下去,因為顯然,我們不再擁有保持深刻所需要的注意力:“必將對我們的思維方式產生長遠影響的一個最大的悖論是:互聯網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隻是為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作者在這方麵進行了生動的描述。“正當我們在新聞網站上瀏覽最新焦點新聞時,突然收到一條信息,提醒我們有新郵件到達。幾秒鍾之後,RSS閱讀器又告訴我們,自己最喜愛的博主剛剛上傳了一篇新博文。沒過一會兒,手機鈴聲又響起了,原來有短信送達。與此同時,Facebook和Twitter網站的用戶頭像也在不停地閃爍。除了通過網絡傳輸獲得的各種內容,我們還可以隨時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其他的軟件程序——這些東西也在爭先恐後地搶占我們的注意力。”

我們無法深入了,當然也就無法深刻。作者的感覺,凡是使用互聯網的人都有:“以前我很容易就會沉浸在一本書或者一篇長文當中。觀點的論證時而平鋪直敘,時而急轉直下,二者交織推進,把我的思緒緊緊抓住。即使是索然無味的長篇大論,我也能花上幾個小時徜徉其間。但現在這種情形已經很少見了。現在看上兩三頁,注意力就開始遊移不定,我就會感到心緒不寧,思路不清,於是開始找點別的事做。我感覺就像拚命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思緒拉回到文本上來一樣。過去那種自然而然的精讀如今已經變成了費力掙紮的苦差事。”

(三)互聯網式思維的好處

1.有利於將價值聚焦當下與此在

作者正確地注意到了時間概念的即時化這個方麵,指出:“近年來,隨著MySpace、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的紛紛出現,網絡業務的發展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速度。正如Twitter網站的一句口號所說的那樣,這些公司致力於為數以百萬計的用戶進行‘實時更新’,提供永無止境的‘數據流’,他們可以隨時發送簡短的信息,交流‘此時正在發生的事情’。”

如果作者在IT方麵足夠專業,他還應該發現空間概念“此在化”這一更新的動向,比如定位服務(LBS),並且發現除了Foursquare外,他說的上述三家公司正把重兵投向定位服務。即時化與定位服務正好與作者所說的機械鍾與地圖構成絕配,反映出思維方式轉變背後的媒介動因轉變。由此還可以看清,淺薄的含義並不像我們以往所理解的那樣,它直接對應的,應是海德格爾的此在與當下的價值。所有深刻,都必須接受此在在空間上的檢驗與當下在時間上的檢驗,看這種深刻在此在與當下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可以回到此在與當下這一“事物本身”。

2.有利於返魅

返魅不是作者說的,是我對其精神實質的重新闡釋。具體來說它是指反映在社交和協調活動中的生命有機性。

一是互聯網式的思維,是有別於原子論式思維的社會網絡式思維,也就是經絡式思維。例如在社會網絡化服務(SNS,此前普遍被誤譯為網絡社會化服務)中,“社交網絡把私密信息——過去屬於書信、電話和耳語的範疇——變成了新興大眾傳媒的傳播素材,賦予人們一種強製性的社交方式和聯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