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努力享受生命之光華(2 / 3)

“這時節我被浸在悲哀的海裏,我但願早點死去,我天天喝酒吸煙,我試作慢性的自殺。”

最幽暗的山穀裏,往往開著最孤潔的蘭花,廬隱的前半生都籠罩在陰霾裏,苦澀難言,但她卻不曾放棄過。即便是在最痛苦無助的時候,她想到自殺,但她依然撐了下來,想要給女兒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想要要與命運奮戰到底,安心教學。

這樣的廬隱並沒有放棄尋覓自己的幸福,她一直渴望被愛,從出生到死亡,沒有一刻停止過。

“人生是時時在追求掙紮中,雖明知是幻想虛影,然終於不能不前去追求;明知是深淵懸崖,然終於不能不勉強掙紮;你我是這樣,許多眾生也是這樣,然而誰也不能逃此羅網以自救拔。”(石評梅《給廬隱》)

老天並不會辜負任何一個努力的人,追愛的廬隱終於等來自己生命的光華,就像繁花遇到雨露,就像鳥兒遇到歸巢。

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愛情悄然降臨,猝不及防。

“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經北大林宰平教授介紹,認識了女作家廬隱,相談投契。廬隱在城中教書,我住清華園。結識廬隱後,廬隱考慮較多,她心潮澎湃,某夜寄我血書一封,表明內心。經我多方勸慰,心緒漸寧,決心生死相從。”

當時的李唯建是清華的學生,也是極具浪漫情懷的詩人。詩人眼裏的總是理想化的,廬隱比他大八歲,有過婚史,還帶著孩子,周圍人並不看好,但他卻一心一意地墜入愛河了。

麵對這樣一位年少卻充滿激情的詩人的追求,廬隱猶豫了。他們是誌同道合的詩友,在創作上默契十足,在生活中也相互關照,但她沒想過,這份感情會慢慢變質,醞釀出甜蜜。

廬隱是害怕了,她不再有從前的無所畏懼,不再有固執和狂熱,也不敢輕易接受別人的愛情。更重要的是,她擔心自己真的不祥,會給身邊人帶來厄運。

但是,李唯建的熱情沒有因此熄滅,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他漸漸消除了廬隱心中的顧忌。也許此時的廬隱正是需要這樣一位對生活充滿激情和向往的人,來重新點燃她對生活的熱愛。

長期不斷的書信來往,讓李唯建了解了廬隱坎坷的命運,他對她充滿深深的同情,而“同情心太大太深,便變為偉大純潔的愛了”。

他堅定了守護她一生一世的決心,她的顧慮和清冷也在他一日日的陪伴中消融。

我握著你的心

我聽你的心音

忽然輕忽然重

忽然熱忽然冷

有時動有時靜

我知道你最清晰

——李唯建

經過反複思考和掙紮,廬隱終於又找回了曾經敢愛敢恨的自己,她走出陰影和李唯建相愛了。這一次,她抱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一種和命運對抗到底的絕心,無論結果是輸是贏,她都不再懼怕,大不了真真切切的死了。

對廬隱來說,沒有愛的生活才是真的死了。

“讓我們是風和雲的結合吧。我們永遠互相感應、互相融洽,那麼,就讓世人把我們摒棄,我們也絕對的充實,絕對的無憾。”

廬隱給李唯建的信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她不再刻意追求別人滿意的目光,不再懼怕受傷害。既然一直追求的美好愛情已經呈現在她麵前,為何要把它拒之門外呢。

盡管親友都不看好,廬隱還是選擇了和李唯建結合。為了避開流言,她辭去了工作,帶著李唯建和女兒東渡日本。

“什麼禮教,什麼社會的譏彈,都從我手裏打得粉碎了。我們灑然地離開,宣告了以真情為基礎的結合,翱翔於蓬萊仙境,從此以後,我的筆調也跟著改變。”

廬隱在自傳裏寫下這段話,這時的她豪氣萬丈,對未來、對婚姻都抱著期待。愛情是熾熱的,她注定為愛而生,哪怕一意孤行,哪怕眾叛親離;但她內心深處仍然是渴望被理解的,幼年的遭遇讓她格外希望得到外界的認可,因為得不到,所以更加想要,所以她才會躲避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