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600年,子履發動了推翻夏朝的“商湯革命”,揮師西征。諸侯紛紛響應,四方人民猶如大旱之盼甘雨,期待子履的仁義之師出征。子履大軍在鳴條(今河南洛陽附近)一帶與夏桀的主力部隊展開戰略大決戰,一戰定乾坤。
子履將活捉的夏桀流放到南巢,不久,夏桀就病死在那裏,夏王朝徹底滅亡。
子履在西亳(今河南偃師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三千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就這樣,在夏王朝的廢墟之上,一個新的奴隸製統治王朝--商建立了起來。曆史上把子履伐夏稱為“商湯革命”,因為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為“革命”。這和現在所說的革命完全是兩碼事。
子履死後被諡為成湯。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
伊尹不僅輔佐成湯建立了商朝,成湯在位三十年去世後,他又繼續輔佐成湯的兒子外丙、仲壬。可這兩人都是短命鬼。這時,開國元老伊尹做主拍板,讓成湯的孫子太甲繼承了王位。
誰知太甲繼承王位後,自覺翅膀硬了,就想著扔掉伊尹這根拐杖,一手遮天:“一切應當由我說了算才行,否則便枉為一國之君了!”他無視祖宗留下來的法律製度,恣意妄為起來,連伊尹的規勸也成了耳旁風,後來還學起夏桀的樣子,作風強霸,以暴虐的手段對付老百姓,百姓怨聲載道。
伊尹一再規勸,希望太甲能懸崖勒馬,收斂惡行。太甲不但屢教不改,而且愈發狂妄,伊尹勃然大怒,就把他趕下台,放逐到商湯的墳墓所在地桐宮(今河南郾師縣)去。在太甲被放逐期間,伊尹親自臨政,代行處理國家事務。
太甲被放逐到了桐宮,與祖父成湯的墳墓朝夕相伴。成湯雖然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墳墓卻與普通人的墓差不多,墓地上隻有一座低矮的宮室,供一年一度的祭祖之用。
太甲被下放到這裏,終於悔過自新,痛改前非,並盡自己的能力幫助附近的老弱孤寡,做事情也變得雷厲風行。伊尹十分高興,親自帶著文武大臣把太甲接回首都毫城,嚴肅而鄭重地把政權交還給他,自己告老還鄉。
太甲由此“修德,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造就太平盛世,變成了一位聖君。伊尹曆事商代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朝天子,輔政五十餘年。沃丁八年(公元前1549年),伊尹辭世,享年百歲。沃丁以天子之禮舉行國葬,把伊尹安葬在商湯陵寢旁,以彰揚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
另據《竹書紀年》記載,伊尹為在桐宮教養所潛伏七年之久的太甲所殺。
伊尹還有著作傳世,除赫赫有名的專門寫給太甲閱讀的三篇“伊訓”外,晉人皇甫謐《甲乙經序》等文獻記載說,伊尹對本草的藥性及食品衛生亦有相當研究,曾著有《湯液經》傳世。看來,伊尹的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麵都做得極為出色,難怪連“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也強烈要求當伊尹的鐵杆粉絲。
由禦廚成為權傾天下的宰相,成為後人心目中的聖賢,亙古以來,千秋之下,唯伊尹一人!
據說,伊尹當年曾憑著親手烹製的一份鵠鳥之羹,吃得成湯胃口大開,心花怒放。鵠鳥之羹也就是天鵝羹。天鵝羹食之益人氣力,可利五髒六腑。隻可惜斯人已去,鵠鳥杳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