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成白話就是:成湯得到了伊尹,在宗廟親自點燃葦草,殺牲塗血,為伊尹舉行解除災難和祛邪的儀式。第二天上朝君臣相見,伊尹與成湯說起天下最好的美食味道。成湯說:“可有什麼方法來製作嗎?”伊尹回答說:“君的國家小,不可能都擁有;如果得到天下當了天子就可以了。說到天下三類動物,水裏的動物味腥;食肉的動物味臊;吃草的動物味膻。無論惡臭還是美味,都是有來由的。味道的根本在於水。甜、酸、苦、辣、鹹五味和水、木、火三材都決定了味道,燒煮九次,味道也會隨之改變九次,火候很關鍵。時而火大時而火小,通過疾徐不同的火勢可以滅腥去臊除膻,隻有這樣才不會喪失食物的品質。調和味道離不開甜、酸、苦、辛、鹹。具體先放什麼,用多少,全根據自己的口味來將這些調料調配在一起。至於鍋中的變化,那就更加精妙細微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表達出來、說得明白的。若要準確地掌握食物精微的變化規律,還要考慮陰陽轉化和四季更變對食物的影響。這樣製作出來的食物才能久放而不腐敗,煮熟了又不過爛,甘而不過於甜,酸又不太倒牙,鹹又不鹹得發苦,辣又不辣得濃烈,清淡卻不寡薄,肥而不太膩。”
伊尹借烹調“至味”為引子,說明任用賢才、推行仁義之道可得天下的道理,而得天下者才能享用人間所有的美味佳肴。接下來伊尹又分析了天下大勢,並勸成湯施仁政,承擔滅夏大任。
子履即刻任命伊尹為右相,成為自己身邊的最高執政臣僚。
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他創造性地將最高深莫測的統治哲學講成惹人垂涎的烹調技藝。
凡事物的至理,大都暗合於道。即使是最普通不過的煮東西吃,也深深蘊涵著治國安邦的大學問。飲食雖然隻是小道,一旦達到極致,卻也包含了天下的至理。
而懷才未遇的伊尹正是利用其最擅長的烹飪之道來造勢,巧妙地把自己推銷給了雄才大略的子履。
在伊尹的眼裏,整個人世間好比是做菜的廚房,而這個觀念一直滲透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意識,所以自從《尚書·顧命》起,就把做宰相比為“和羹調鼎”,老子也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亞聖孟子也稱讚伊尹為“聖之任者”。
子履對伊尹言聽計從,暗中積極做滅夏的準備。為使滅夏有更大的把握,掌握夏桀目前的真實情況,伊尹隻身來到夏王朝的都城(河南鞏義)從事情報工作。他無疑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特工“007”。
伊尹憑借自己的大廚手藝和百變的計謀,成功地滲透到夏桀宮廷。夏桀寵愛的妃子叫妹喜,美貌絕倫,好著男裝。她喜歡聽裂繒之聲,夏桀就給她找來大匹綢緞,撕成一條條地聽。好色的夏桀愛她愛得發狂,兩人日夜歡樂,須臾不能分離。夏桀還常置妹喜於膝上,對其言聽計從,以致昏政失道。
伊尹又到民間走訪,發現伊水、洛水幾近幹涸,莊稼受到影響,老百姓得不到政府的任何撫恤,怨聲一片。恨透了夏桀的百姓就這樣詛咒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才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伊尹回來後把在夏都收集到的情報彙報給子履:“我觀察了夏桀的廚房,糧食堆積成山,多得吃不了,於是釀成整池的美酒。而他的農夫,在田裏幹活使用石鏟、石鐮、石斧、石刀,根本打不出多少糧食。但夏桀的府庫裏卻有如此多的糧食,這不是他的國家富有,隻能說明他征斂過度。百姓已不堪其苦,勢必民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