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據說橘子過了淮河以後,就不好吃,所以稱為“枳子”,但是枳子的樣子還像橘子,隻是味道有別。廣義的台灣菜包括許多外地的東西,進入台灣之後,也往下紮根,並且有了修正。例如我們習慣的酸辣湯回到四川,恐怕當地人不認識。這種情況跟過了河的橘子差不多。
外地來的東西為了適應當地口味,不免走味,走味倒也還好,總算有個樣子。我在德國念書時,老看到百貨公司門口一個攤子賣“中華米飯”,德國人個個說好吃,可是我怎樣都認不出那是什麼玩意,不像炒飯,倒像印度的pilaf,這下子可就名存實亡了。
另外一種情況是“杜十姨”。且說武則天為了招賢納諫,新設了兩種官職,分別叫左、右補闕和左、右拾遺,分屬門下及中書兩省,負責規諫皇帝並薦舉人才。一代詩人杜甫就曾經擔任過左拾遺的職位,所以許多人稱之為“杜拾遺”,但是人們以訛傳訛,以為是一位女士叫“杜十姨”,還編了不少故事。台灣小吃中的“黑輪”及“甜不辣”的遭遇,就是這樣。
原來,在日本菜中,有一種叫做“禦田”(念成oden),這是個簡稱,“禦”字是敬稱,“田”則是指“田樂豆腐”,做法是把豆腐放在竹簽上燒煮,後來有人把蒟蒻也串起來加了味噌同煮,也稱為禦田。這個禦田的概念,後來又擴大到把關東煮也稱為“禦田”,內容更增加許多,包括煮蒟蒻、芋頭、大根(白蘿卜)等。
禦田隨著日本人到了台灣,當時指的是關東煮這種形式。近幾年來,許多人不說日語,就把oden給本土化,用閩南語發音,說成了“黑輪”,如果再用國語念出來,就跟禦田完全無關了。這就好像把杜甫稱為“杜十姨”,你說像話嗎?
四十年以前,我還上小學,記得學校對麵有一個賣禦田的攤子,每天放學時間,就推著車在校門口晃悠,一個大鍋子,裏頭不外乎是蘿卜、油豆腐幹之類,花五毛錢,就可以有幾樣,裝在一個淺淺的青花小碗中,吃完,還可以喝免費的熱湯,在物資短缺的時代,已經是極大的享受。
鍋裏還有一種被稱為“甜不辣”的東西,這又是個“杜十姨”。“甜不辣”大概來自日語的“天婦羅”,對日本人而言,這也是個外來語彙。所謂“天婦羅”,是指用炸粉或麵衣沾裹之後,放在油中炸過的食物,不論蔬菜、魚蝦均可。這種烹調方式,並非日本土產,而是來自歐洲,日文這個概念借用自葡萄牙文的tempore,原來寫成“天麩羅”,後來才改稱“天婦羅”。到了台灣,卻成了“甜不辣”,不過還好,我們的“甜不辣”專指炸過的魚漿團子,還不至於跟日本的“天婦羅”搞混,算是獨樹一幟吧。
“天婦羅”是指用炸粉或麵衣沾裹之後,放在油中炸過的食物,不論蔬菜、魚蝦均可,但這種烹調方式並非源自日本,而是來自歐洲。(攝影/高靜芬)
台北火車站附近小巷子中有一家相當不錯的日本料理店,開了二十多年,雖然有好幾家分店,但隻有那家老店裏還賣關東煮,每次去,先來上一大盤,不管是海帶卷、高麗菜卷、蒟蒻或是蘿卜,都要等火候到了才會上鍋子賣,加上地道的味噌醬料,再來一份海苔卷,一定可以吃個飽,好吃又實惠。
黑輪也好,甜不辣也好,別小看這些小吃,其實早已經和燒餅、油條、包子、饅頭這些北方食物一樣,悄悄融進了台灣的小吃當中,成了台灣味的一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