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不斷充電(2)(2 / 3)

我們說知識決定命運,主要有兩方麵的含義:

一是指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麵,知識能夠改善人的心態,重塑人的性格,從而通過學習造就成功的人生。

歌德說:“人不隻是靠他生來就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

求知、學習就是置身於一個成功的環境,就是聆聽賢達的教誨和指教,就是與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學習成功的方法。

知識是創新的準備,是競爭力的“內功”,是成功的積累。

《遼寧青年》登載過一篇題目為“你錯過了什麼”的短文(作者孫盛起),很有意思——

你年輕聰明,壯誌淩雲。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聲名、財富和權力。因此你常常在我耳邊抱怨:

那個著名的蘋果為什麼不是掉在你的頭上?那隻藏著“老子珠”的巨貝怎麼就產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遊泳的海灣?拿破侖偏能碰上約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總沒有人垂青?

於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樣給你掉下一個蘋果,結果你把它吃了。我決定換一個方法,在你閑逛時將碩大無比的卡裏南鑽石偷偷放在你的腳邊,將你絆倒,可你爬起後,怒氣衝天地將它一腳踢下陰溝。最後我幹脆就讓你做拿破侖,不過像對待他一樣,先將你抓進監獄,撤掉將軍官職,趕出軍隊,然後將你身無分文地拋到塞納河邊。就在我催促約瑟芬駕著馬車匆匆趕到河邊時,遠遠地聽到“撲通”一聲,你投河自盡了。

唉!你錯過的僅僅是機會嗎?

其實,錯過的不是機會,而是準備。從來機會隻垂青有準備的人。因此,我們往往不是失去機會,而是失去準備。俗話說,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麵不相識。“緣”,實質就是“準備”。沒有準備的人,絕對與“人”無緣,與“事”無緣。

特別是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環境裏,等到對手碰麵時,勝負其實早已定了。就像“華山論劍”,最終是靠內功,靠武學的修為和領悟(即學習與創新)而決雌雄定乾坤。因此競爭早就開始,比的就是“準備”,比的是日積月累,比的是“功夫在詩外”。未曾交手,勝負已決。

這種積累和準備,泛一點說,就是知識的積累和準備,具體點說,就是心態的準備、目標的準備和行動的準備(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英國學者愛迪生說得對:“知識僅次於美德,它可以使人真正地、實實在在地勝過他人。”

沒有知識(包括資訊、心態、目標等)的準備,你不會找到什麼,也不可能碰到什麼。

知識的準備和積累,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而應該是廣義的知識。

按墨家的說法,知識有三種:一是親知;二是聞知;三是說知。親知是親身體會得來的,即從實踐中、從“行”中得來的;聞知是從旁人那兒得來的,或由師友口傳,或由書本及其他傳媒傳達的,都屬此類知識;說知是推想出來的知識,是新創的知識(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從這個意義上說,調整心態、明確目標、采取行動的過程,實質也就是一個求知創新的過程。

學習接觸新知,通過“聞知”和“親知”得到“說知”,於是新的想法(知識)產生了,因此,學習就能創新,學習就是創新。反之,在創新的過程中,“親知”和“聞知”得到了積累,因而創新就是學習。

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學習,學習創新,創新學習,循環往複,不斷進步。因此,廣義地說,學習是創新的惟一捷徑,也是成功的惟一捷徑。

成功無止境,創新無盡時,學習無絕期。

成功的人生,應該是像河流。無論多少艱難險阻,始終矢誌不渝,不斷吸納,不斷積累,不斷準備,最終會漫溢而過、破冰而出,“經營中國而達於四海。”

好學問才能成大事

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也是一個性格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豐碩收獲的。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識的重要性。知識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斷、分析能力等等,所以,他們無時無刻地在獲取著新的知識。

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的是學習要有一種好學的精神。一個人不僅僅要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還要懂得如何學習,不懂就要問,勤問勤學才能多獲取知識,問的多,也就學的多,所謂:厚積而薄發,積少成多。就是這個道理,學習不比別的,馬虎不得,也糊塗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