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作為一個過程,在中國古人看來,其實也是一個性格磨練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古人將學習比作“書耕”,把寫作比作“筆耕”,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豐碩收獲的。同時古人還用“學海無涯苦作舟”來告誡讀書人,求學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需要一種好學的毅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比如戰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說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合縱以抗秦;匡衡,人窮誌不短,鑿壁借光用來讀書,終以說《詩經》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的倪寬等都因好學精神受到後人讚揚。
中國古代有作為的知識分子具有一個共同的優點,那就是在學習上勤奮刻苦,而這種好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則是潛心治學,發奮著書。
在我國幾千年曆史上,無數的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科學家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在全人類的文化發展上也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這些都和敏而好學分不開,他們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作為我國最早也是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為封建社會的聖人、賢哲。他的學說和理論都是通過艱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學精神得來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魯國。《史記》稱“孔子貧且賤”,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年輕時做過送葬的吹鼓手和幾任小官,大部分時間是在惶惶若“喪家犬”般的四處流浪中度過。孔子講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便孜孜不倦,遂成為一代名師,創出影響世人幾千年的文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個人努力而達到的。對一個人來說,雖然“生死”、“富貴”等由“天命”決定的,但靠自己努力可以得到道德修養、學問和才能。
孔子說:不去修養道德,不去講求學問,聽到仁義不能去做,有了過錯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孔子認為,學問和才能隻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他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隻有好學且不斷深思的人,才能成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學問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須具有“學而不厭”的精神。
有一次孔子對子路說:“子路,聽說過有六種德行便有六種德行中的缺點嗎?”子路說:“沒有。”
孔子說:“愛好仁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愚蠢;愛好聰明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就是放蕩;愛好誠實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愛好直率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搗亂闖禍;愛好剛強卻不愛學習,它的弊病是膽大妄為。”
孔子自己對待學習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入太廟,每事問。”他途中遇到孺子問及太陽的遠近,便生出許多做人與做學問的感慨。
他不把自己看成聖人,而認為自己的知識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說:“我不是一生下來便知道的,隻不過是勤於求學而已。”從這一句話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視個人努力的。
他指出反複的學習可以使人對知識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獲得新的知識,所謂“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就是這個意思。他認為學習的正確態度應是老老實實,不懂就是不懂,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學習,並且不要有“過而不改,是謂過”的態度。因此,孔子的知識在當時非常豐富,有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跟他學習,聲名十分顯赫。如果沒有勤奮的學習,沒有不斷的進步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些美談了。
徐世鼎是一個為讀書而不斷拚搏的山村孩子,父母離異,他跟隨打獵的父親。當他考上中學,並向父親表示想繼續上學時,冷漠的父親拒絕了他。為了上學他向父親下跪,但父親不為所動。無奈他向自己的大姐借錢,大姐隻有10元錢而學費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沒有錢隻能陪他一起到學校苦苦哀求暫時欠著。學校同意了,但父親卻常常逼他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