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力的大小,語言交際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談吐可助人成功,蹩腳的談吐可令人一敗塗地。說話產生的效果天差地別,說話能力差者,成功將會與他拉開距離。所以,你必須努力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隻有這樣成功才能伴你左右。
一個健談者會表現出各方麵的素養:機智靈活、思維敏捷、判斷準確、精力集中等等。同時,健談者還必須心胸開闊、慷慨大度,如果心胸狹窄、心存偏見,這些不良品質也會在談話中暴露無遺。
在交談時,應該充滿愛心,不觸及對方的難言之隱,不隨意公開別人的缺點與不足,應該對聽者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而不是用語言傷害對方。善於辭令者應該表現出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絲絲入扣的分析能力,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空前頻繁,每時每刻都需要語言的現實社會中,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就等於找到了成功的鑰匙。
交談開創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先河。如果世界離開語言,那麼必將變得黯然無光,架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橋梁也就會塌陷。
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湧現出了無數諸如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一大批憑“三寸之舌”就能“一言興邦,一言衰邦”的傑出遊說家。春秋時期出現的縱橫家,更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在西方國家,口才更受到重視。
一個人的才幹要被人認識,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結果是很難想象的。因為工作需交談,政治要辯論,學術需爭鳴,外交得斡旋,經濟上需談判,而這些無一不需要口才。
1980年美國總統競選中,裏根在底特律的演說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他說:“一天夜裏,我做了一個夢,夢中卡特走過來問我為什麼搶他的工作。我對他說,我不想搶你的工作,我隻是想做總統。”
這裏描述的“工作”意思是指做總統,而裏根偷換了概念,把卡特的總統身份轉換成了“工作”,讓人們對卡特的總統身份產生一種錯覺,強烈的幽默效果在變換中產生一種強烈的作用。
卡耐基先生舉過一個很生動的例子。
美國費城有一位青年為謀取職業,成天徘徊在費城的大街上,幻想著有哪位富人能發現他的“存在”。然而不管他做出怎樣引人注目的舉動,都毫無結果。
有一天,他突然記起歐·亨利的一句話:“在‘存在’這個無味的麵團中加入一些‘談話’的葡萄幹吧。”於是,他突然闖進著名富翁賈鮑爾·吉勃斯先生的辦公室,請求吉勃斯先生能擠出哪怕僅僅一分鍾的時間來見見他,並允許他講一兩句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吉勃斯先生破例接見了他。
起初,吉勃斯隻想與他講一兩句,然後將他打發走了事,沒想到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了一個多小時。結果,吉勃斯先生很快替這個窮困潦倒的青年人找到了一份工作。
很顯然,如果這名青年繼續在大街上徘徊,而不去找吉勃斯先生談談自己的想法,他還是找不到工作。他正是通過自己良好的口才打開了一條人生通道。
俗語說“舌燦金花”,可見三寸之舌的功用,有時強於百萬雄師。但為什麼同樣的話在不同人講來就不一樣呢?這就需要一個人語言的準確度和表達能力等有效地結合。口才並非常人所謂的“耍嘴皮子”,它實際上是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
一個善於表達的人,必須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隻有這樣,說出來的話才能既生動準確,又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質。
此外,還須運用標準的語言,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豐富的詞彙、淵博的知識,具有自信心,對人誠懇等。隻有這樣,說出的話才有分量,才能起到強於百萬之師的威力。
曲折委婉可化解爭論
從古至今,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故事,有許多人都是憑借他們卓越的口才,縝密的思維,入情入理的分析,最終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為一個被人們銘記於心的成大事者。
短短的幾句話能勝過千軍萬馬,恐怕隻有在語言方麵極具天賦的人才能做得到,具備這種才能的人就是成大事者,其技巧是:曲折委婉、類推同理。
水來土掩,兵來將擋,一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士兵奮起還擊,拯救國家,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情。如果有人說,能言善辯的口才可以使對方放下屠刀,從而拯救了一個國家的話,你是否相信?
你可能不會相信,但有事實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