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朱元璋平天下,治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伯溫在功成之後,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其原因亦是主動與被動兩種因素相撞促成的結果。洪武三年(1371年),朱元璋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劉伯溫為了免遭朝廷官場鬥爭的不測之禍,隨即上書明太祖,要求辭仕過隱居生活。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立下的報國誌得以實現,位至開國功臣之列。二是他生就這豪爽剛正、嫉惡如仇的思想性格,在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時曾得罪過不少人,像宰相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他也常常直諫不諱。因此,他想盡早從官場的旋渦中抽出身來,激流勇退。洪武四年二月,劉伯溫回到浙江青田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故裏,在鄉間每日讀書吟詩,飲酒奔棋,謝絕同一切官府來往,靜心修養,樂哉快哉。說劉伯溫上書請求辭職含有被迫原因,還可以從他後來被朱元璋剝奪俸祿一事加以佐證。公元1373年,胡惟庸當上了丞相,他對劉伯溫曾經在明太祖麵前不同意自己擔任丞相一事,懷恨在心,故誣陷劉伯溫在故裏謀占有王氣之地為自己墓地,圖謀不軌。朱元璋因疑心極重,遂於第二年下旨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劉伯溫被迫忍氣吞聲進京說明真情,不想在京積憂成疾,公元1375年3月他重病不起,被送回鄉裏,一個月後逝世。如果劉伯溫在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前夕,不待封官列侯即隱退故裏或山中寺院,恐怕也不至於後來遭到剝奪俸祿的冤屈。由此看來,政治鬥爭中的急流勇退宜早不宜遲,否則,雖辭職也難保全終身。
當我們處於人生巔峰時,就要學會順流而下,隻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自存下去。
急功近利無長遠之業
人生有很多夢是遙不可及的,但隻要敢於相信,並堅持到底,就有可能實現。
魯迅先生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們都尊敬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尊敬第一個在荊棘叢中邁出第一步的人,這主要是因為,他的行動一下子就號準了成功的脈搏,他的雙腳一下子就踏在了成功的大道上。有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有了第二步;就會有第三步,這樣地一直走下去,肯定會步入成功的輝煌。
一心隻想急迫地追求短期效應而不顧長遠影響;總是思考追求眼前的小利,而不顧全局的根本利益,這都稱之為急功近利。
古語講,欲速則不達。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業的絆腳石。急功近利者,是戴著功利名位近視眼鏡的目光短淺者。他們隻看到目前的境況,隻看到暫時的貧富盈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急功近利者一貫的思考模式。為了治了頭而不顧腳,為了治好腳又不顧頭了。為了擺脫眼前的狀況,可以不顧未來的利益,為了求得一時的痛快,而以長遠的痛苦為砝碼。其實這是得不償失的。
1950年,豐田公司因破產危機,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發生分離。但是,不久爆發的朝鮮戰爭卻給豐田帶來了喜訊,美軍大量的卡車訂單使豐田汽車公司起死回生。這對於親身體驗了產銷公司分離痛苦的豐田英二來說,自然希望回到以前產銷一體的體製。但是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工業公司和銷售公司分離的體製已經形成,當時負責技術部門的董事豐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並的建議,在當時也是行不通的。
豐田英二在確定豐田的未來發展方向時,決斷很慢,這是因為英二在深思熟慮考察各種條件的同時,還要衡量各方麵的利益是否均衡,他認為條件不成熟,即使勉強行事也是失敗的,他隻有耐心地等待。
直到20紀80年代初,豐田的兩家公司才終於結束了長達32年的產銷分離,誕生了全新的豐田公司,豐田英二的等待終於有了豐碩的成果。
在處理豐田赴美建廠一事上,豐田英二也同樣小心謹慎,著眼長遠。豐田進軍美國,在日本汽車廠商中,是繼本田、日產之後的第三家,為此不少人抱怨為時太晚。會長豐田英二和社長豐田章一郎的回答是:“我們在耐心等待,我們的行動並沒有落後。”由於采取了謹慎的戰術,豐田公司最終順利地打入了美國汽車市場。
許多成功者,如豐田英二和豐田章一郎,他們與失敗者的惟一區別不是更多的努力,或是更聰明的頭腦。隻在於他們能耐心等待多堅持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