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必定要生活在一個錯綜繁雜的人際交往圈中。每個人不外乎是這個圈子裏維係平衡的個體,所以,做一個“若愚的人”,還是一個“精明的人”這是一個如何優化個人生存環境的選擇。因此,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後,再對交往對象的定位做出一個準確的判斷。精明過人的楊修,對自己的定位發生了嚴重的偏差,想以自己的光芒遮擋曹操的光芒,豈會有善終。
做人不能太精明,“精明的人”往往以自己的強勢,在群體中脫穎而出,卻因破壞了群體的平衡而遭來嫉恨。反之,“若愚的人”則在群體中處處體現出弱勢,得到群體的同情和幫助。這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
世間萬物,時也好,運也好,勢也好,都是在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進行轉換的,“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精明的人”兢兢業業,苦心算計,患得患失。回頭一看,自己已經付出了那麼多,還不如常人所獲,於是哀歎命運不濟,天道不公,豈不知“塞翁失馬”的道理。如果能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得失,一切都會變得很好。
所以,做人還是糊塗點兒好,要學會給自己留下餘地。正所謂“大智則若愚”,這是一種境界。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並沒有那麼容易就會成功的,要想獲得最後的成功,就要懂得保全自己。隻要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沒柴燒。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更需要有這種做事的心機,也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會激流勇進,也懂得順流而下
人生仿佛一條射線,永遠向前而且散發著美麗的光芒,需要我們學會激流勇進;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巔峰時,更要懂得順流而下,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為一位智者。
人生仿佛一條射線,永遠向前而且散發著美麗的光芒,需要我們學會激流勇進;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巔峰時,更要懂得順流而下,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為一位智者。
學會順流而下!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中華民族風風雨雨5000年曆史,橫看形形色色13億人的現實,細心的人會發現並承認,這句俗語至真、至誠、至善,道出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
當薑維在祁山一帶同魏將鄧艾殊死戰鬥時,後主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後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乘虛而入。當時有個名叫閻宇的右將軍,什麼功也沒立,隻因善於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他聽說薑維在祁山戰鬥不利的消息,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禪說:“薑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後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薑維。薑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隻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後,薑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麵見後主。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薑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秘書正。薑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麼緣故嗎?”正笑著回答:“大將軍怎麼還不知道,這是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薑維一聽此言,不由大怒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正製止他說:“大將軍繼承諸葛亮武侯的事業,責任大,職權重,怎麼能那麼感情用事?如果鬧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薑維很感激地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