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智慧超群(4)(2 / 3)

處於弱勢時要裝傻,在處於強勢或勢均力敵時,也是運用假癡不癲的計謀,才能出其不意地打擊對手。

劉備任長沙太守,主管湘州地方的行政事務。當時正趕上王僧粲陰謀反叛,湖南的一些郡縣都起來響應王僧粲。前鎮軍鍾玄紹潛伏在長沙,做王僧粲的內應,準備王打來時起事。

一天,此事被太守劉備察覺,但他佯裝不知,一樣理政判訟,談笑如常。到了夜間,劉備故意打開城門,鍾玄紹驚疑有變,不敢貿然行動。

(2)難得糊塗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一種“難得糊塗”的智慧,它包含著一種韜光養晦的世故。當人處在某種險惡的形勢下,而又對這種形勢無可奈何時,“糊塗”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種應付時局、擺脫困厄的作用。我國兩晉時期,由於社會動蕩不安,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加之當時朝廷專製、政治黑暗,是非混淆、黑白顛倒,統治者對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澆愁,或以酒避禍,以酒後狂言發泄對時政的不滿。於是那個時候的許多文人雅士,不得已而寄情於山水之間,動輒借酒以消愁。所以那個時代出了不少酒鬼,劉伶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個,他嗜酒如命、近乎顛狂,還作了一篇《酒德頌》,人稱“酒仙”。這些人雖不滿現實,但為求自保,隻得成天放浪形骸,痛飲狂歌,糊塗度日。這種“糊塗”的境界,包含著無奈、壓抑和痛苦,也代表著一種與世俗格格不入、不跟當權者同流合汙的獨立精神。他們的“糊塗”,未必不是裝出來的。

在中國古代的曆史上,要說起賢相,有兩句非常著名的成語,一個叫“蕭規曹隨,”一個叫“房謀杜斷”。“蕭規曹隨”說的是西漢時的宰相蕭何、曹參,蕭何製定規章,然而曹參遵行不改;“房謀杜斷”所說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多謀,而杜如晦善斷。中國的盛世稱漢唐,而漢唐的名相首推這四位,說他們是中國曆史上最賢明的宰相,恐怕是一點兒也不過分的。而其中的這位曹參曹相國,就正是一位糊塗的賢相。

曹參本來是沛縣裏的一名小吏,跟隨著劉邦共同起家,攻城野戰,“身被七十餘創”,是一位十分勇猛的將士。曹參與蕭何本來關係很好,但等到蕭何當上了相國之後,兩人就產生了隔閡。可是蕭何臨死,偏偏推薦曹參接替相國;而曹參在山東一聽說蕭何死了,馬上就叫人準備行李動身,說自己一定要當相國了。

可見這兩人的自知、知人之明,都是非同一般的。

曹參當了相國,找了一些老實厚道的人當下屬,而把原來那些精明幹練之徒全趕走,然後就什麼也不幹了。“日夜飲醇酒”。別的大臣看他太不務正業了,想勸勸他,他不等人家開口,就強拉人家一起喝酒,把人家灌個不亦樂乎,什麼也說不出來了。惠帝看他這副樣子,也很不理解。但曹參是高帝時的功臣,又不好直接說他。就把他的兒子找來,讓他回去問父親:“高帝剛去世不久,現在的皇帝還年輕,您當丞相,整天喝酒,是不是嫌皇帝少不更事,不值得您輔佐呢?”但不許說是皇帝讓問的。兒子回去問曹參,曹參把兒子打了二百鞭子,發怒說:“國家大事沒你說話的份兒!”惠帝沒有辦法,隻好說,是我讓問的。曹參這才免冠謝過,問惠帝道:“陛下自己覺得您比高帝如何呢?”惠帝說:“哪兒敢比呢?”又問:“那麼您看我比蕭何怎麼樣?”惠帝說:“您似乎一點也比不上。”

曹參在這時便說道:“陛下之言是也。更況且先帝已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參就這樣為相三年之久,老百姓歌頌道:“蕭何為相,順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

那些所謂當宰相的,隻知道日飲醇酒,不理政務,不能不說是一種為人的糊塗;知道自己本來就是塊糊塗料,索性於糊塗之中而求大治,又怎麼不能說成是一種過人的智慧呢?假使這位曹相國偏不服氣,一定要改弦易轍,幹出點屬於自己的政績,那麼又會如何呢?恐怕一定會亂套不可。通常就有一些人們,常犯這樣的毛病。新官上任,生怕別人會說自己無能,三把火亂燒一氣。對於在曆史上如此惹出亂子的例子,可以說是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