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求真務實(1)(2 / 3)

第三,不願付出。

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天性,原因就是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付出意味著“失去”,而行動意味著要付出。在這些人的內心,怕行動歸結於他們不願做過多的付出。

說到底,行動除了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心態,行動的障礙隻有靠行動才能解決。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曾說過:“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與自欺的行為。”

很久以前,村裏住著一位捕魚的老人,老人和他唯一的兒子一直住在海邊。由於老人常年以捕魚為生,而且捕魚的技術又特別好,村裏的人們都稱他為“漁王”。

老人一直希望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衣缽,所以竭盡所能將捕魚的方法和技巧都傳授給了他。但是令漁王傷心的是,在他的悉心調教下,兒子的捕魚技術仍十分平庸,沒多大進步。

這天,一位哲人來到這個小漁村,漁王熱情地招待他到家裏做客,並且準備了一桌魚宴招待他。哲人說道:“真的很好吃,想必您兒子的技術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漁王聽聞此言,忍不住向哲人抱怨起了自己的苦惱:“從小開始,我就手把手地教他怎樣撒網,怎樣捉魚。可以說,我把一個捕魚人所有的本領以及我自己多年總結的經驗一滴不漏地傳授給了我的兒子,可是令我想不通的是,他的技術還不如一個普通的漁民之子。”

哲人聽了,問漁王:“你每次出海,他都跟著你嗎?”

“那當然!”漁王說,“為了不讓他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在我旁邊,親自示範給他看,把技巧和注意事項都告知於他,連很多細節都不會錯過。”

哲人點了點頭,說道:“這就是他為什麼捕不好魚的原因了。你雖然教給了他一流的捕魚技術,卻忽視了讓他自己去實踐的重要性。要知道,看人挑擔不累,雖然他懂得了所有捕魚需具備的知識和技術,也看到了你憑借這些技術捕到了大量的魚,但對於他自己來說,卻沒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因而也就無法真正地領會其中的含義。”

看和學習是一回事,實踐和行動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為後者提供必要的動力和成功的基本條件,卻不能完全代替後者,讓你更接近成功的,永遠是你采取了多少行動而不是你知道了多少。所以不管你現在決定做什麼事,不管你設定了多少目標,你一定要立即行動。

歸根結底,隻有你的行動,才能最終決定你的價值。

成大事需從第一步開始

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人的一生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組合而成,有時一次偶然的事件使某個人變成了大人物,有時一次偶然的事情使某個人變成了小人物。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是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是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必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遊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遠。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常做小事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小。

積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積累,直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鋒,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當作一個新的出發點,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傾注全部的生命和熱情,誰又能懷疑他的偉大呢——偉大的,其實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積累,不如每季度積累;每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個月積累,不如每一天積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七天才能構成,一月需要四周才能構成,一年需要十二個月才能構成。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聲譽,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無數事情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這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