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一個窮人會因為某種機遇而一夜之間成為富翁,腰纏萬貫,但一個搬運工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凡人成為一個偉人,絕不是某個機遇的緣故。
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
不斷地實行,才有不斷的成就;
不斷地積累,才有不斷的提高。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兒;
播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兒。
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本領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著名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是農民出身。他的成功,源於他對生活小事的關注。初中畢業後,列文虎克來到當地小鎮上找到了一份看門的工作。他在這個崗位上一直幹了60年,中間沒有換過一次工作。
看門的工作比較清閑,列文虎克便把打磨鏡片當作自己的業餘愛好。他磨呀磨,一天一天地磨,一年一年地磨,鍥而不舍,前後一磨就是60年。在打磨鏡片時,他是那樣的專注和細致,他的技術已經超過專業技師了,他磨出的複合鏡片的放大倍數,比專業技師們的都要高。借著研磨的鏡片,列文虎克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從此,他名聲大振,隻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巴黎科學院院士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來拜會他。
列文虎克老老實實地把手頭上的每一塊玻璃磨好,用盡畢生的心血來做一件小事,終於他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成功,科學也在他的小事裏看到了更廣闊的前景。
美國社會工作者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說過,人們往往不了解,即便是取得最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已經邁過了許許多多蹣跚艱難的腳步。
你希望一口吃個胖子,奪取成功就像邁一下腳步那樣簡單,你或許常這樣想:“我真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資,是個大智者的話,我就會每天幹什麼事情都永遠不會失手,我會馬上把吸煙、賭博的惡習戒除掉。”
這是幼稚的懶漢成功邏輯。你以為成功者都有遺傳得來的特殊天賦,有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訣竅。按這種邏輯,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輕鬆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懶漢們認為,成功者都是無師自通的天才,學了第一課,就能夠一下子成為專家。你這種“馬上如願”的思想,是導致失敗的大敵。
無疑地,那種希望“馬上如願”的人還是存在的,像嬰兒。嬰兒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滿足他們的意願的。他們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懷裏還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濕,把被子尿濕。對嬰兒的這種行為,父母無可指責,並不會對嬰兒提出從發育來說不現實的要求。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當中總保持著這種馬上如願的要求,那麼,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抱著“馬上如願”思想做事的人,你決定當一個畫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搞出像達·芬奇《蒙娜麗莎》那樣的傑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畫蒙娜麗莎的秀發還是先畫蒙娜麗莎的額頭,你便認為繪畫很艱難,情緒陡變,頓時扔掉畫筆,長歎創作之難。因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個人有出息,有才幹,想要做什麼事,都能一下子如願以償,用不著像達·芬奇那樣天天畫雞蛋苦苦地做單調乏味的努力,用不著一點點地積累經驗,用不著總費多少時間鍛煉基本功。這種想法,終將你拋向失敗之穀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這樣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願的,越難以即刻如願。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緩慢的學習過程。攀登珠穆朗瑪峰,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取得成功的。
合不合適穿上鞋子才知道
“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當你有了夢想,有了目標,有了可以執行的計劃,那就可以行動了。世界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萬事俱備”的苛刻條件也隻是偶然才會出現。沒有行動,很多缺失的盲點和被忽略的問題便不會出現。先行動起來,在行動中逐步去檢驗去完善。
許多人做事都有這樣的習慣:不到“萬無一失”不行動,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周密的計劃隻不過是一個拖延或不想行動的借口。
首先,我們樹立的生活上和工作中的目標,絕大部分都不是“生死攸關”的大計劃,即使貿然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嚴重後果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