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求真務實(1)(1 / 3)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為今天現實,僅靠願望和祈禱是萬萬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你的理想才能實現。

記得小學的語文課上,我們曾讀到過這樣一則古代寓言:“蜀之鄙有二僧”——

說是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有。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一直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到現在還沒做到,你又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這件事告訴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若要使昨日理想成為今天現實,僅靠願望和祈禱是萬萬不夠的,隻有行動起來,你的理想才能實現。

說一尺不如行一寸!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推知這個簡單卻深刻的道理。

在一個古老的國度,有一對好朋友相伴去遙遠的地方尋找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他們一路上風餐露宿,在即將到達目標的時候,遇到了一望無垠的大海,由於風高浪急,他們被迫止步於此。但海的彼岸就是幸福和快樂的天堂,他們不願就此放棄,於是其中一人建議采伐附近的樹木紮成一條木筏,然後渡過海去。而另一人則認為,無論采取何種辦法都不可能渡得了這麼寬大的海,與其自尋煩惱找對策,還不如等海水流幹,再輕輕鬆鬆地走過去。

於是,建議造木筏的人每天砍伐樹木,辛苦地製造木筏,並順帶學會了遊泳;而另一個則每天躺在樹下休息睡覺,醒來後到河邊去看看海水流幹了沒有。直到有一天,造好木筏的朋友準備揚帆出海之時,另一位朋友還在譏笑他是在做“無用功”。

造木筏的朋友並沒有生氣,臨走前隻對他的朋友說了一句話:“去做每一件事不見得都會成功,但不去做,則一定沒有機會獲得成功!”

事實證明,大海終究沒有幹枯,等待海水流幹的朋友始終還是在等;而那位造船的朋友在一番狂風巨浪之後,終於到達了幸福快樂的彼岸。

如果我們將現實比作此岸,理想比作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大海,那麼行動則無疑是架在河流上的橋梁。隻有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達到目標的唯一途徑,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要落實到行動上。

建造木筏的朋友將自己的願望化作了積極的行動,他雖預料到自己在出海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風浪之險,甚至因此而喪命,但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幸福,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進;而那位奢望海水能夠幹枯的朋友,隻貪圖眼前的安樂,將希望寄托於他物而不主動積極地爭取,注定被自己的懶惰和退卻所害。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使夢想成真,放開手腳去做是最有效的辦法。

曾有一位60多歲的老人,經過長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從紐約步行到了佛羅裏達州的邁阿密。記者在采訪她的時候問道:“途中的艱難是否曾經嚇倒過您?而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氣來完成這次旅行的?”

“走一步是不需要勇氣的,”老人答道,“我所做的就是這樣:我先走了一步,接著再走一步,然後再走一步,我就是這樣走到了邁阿密,完成了我的徒步旅行。”

當我們製定目標的時候可以坐下來用腦子去想,實現目標卻必須落實到紮紮實實的行動。當目標製定好之後,你應該堅決地投入到行動中去,觀望、徘徊、畏縮都會使你延誤時間,以致使計劃化為泡影。行動是醫治畏懼和惰性的最好方式,如果你確定好了目標,那就勇敢地走一步,再走一步吧,如果你能夠使你的腳步永不停歇,你也可以走到你自己的“邁阿密”。

行動,其實質就是付出,付出時間、精力、財物、汗水甚至鮮血……行動的道理或許大家都懂一些,但人們一旦將理想化為行動,往往還是會猶豫不決,畏縮不前,“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在少數。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害怕行動?分析其中原因,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三種:

首先,心態不夠積極。

有的人還未行動或者在行動的起步階段,就先想到了消極的一麵,想到了失敗的可能性。這種恐懼心理會摧毀我們的自信,關閉我們的潛能,束縛我們的手腳,使我們遇事不敢輕舉妄動。

其次,害怕冒風險。

人們對於改變,多多少少都會心生一種莫名的緊張和不安,即使麵臨代表進步的改變也會如此。行動總避免不了風險的存在,所以人們很容易會出現左顧右盼、猶豫不決、拖延觀望的心態。特別是當形勢嚴峻時,人們太習慣於保全自己,過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怎樣才能減少自己的損失”而不是考慮“怎樣發揮自己的潛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