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先正己”是很多成大事之人的為人守則,注重自身修養,以身作則,以德服人,也正是很多成大事之人的處世之道。不管我們是已成為成大事之人,或正向成大事的方向努力,“正己”應是我們所應遵循的首要原則。
在曆史上被稱為大治史話的“文景之治”的漢文帝、漢景帝,也都是以身垂範的楷模。他們曾先後親自下田耕作,為天下先,在生活方麵也盡量節儉,不作無謂的鋪張浪費。甚至文帝對死後的陵墓造製都寫有遺詔:“治灞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原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我甚不取。”如此自樹典範,才有了“文景之治”,使之“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百姓也才有了萬眾一心的凝聚力。
唐太宗李世民對“德行”和“表率”有充分認識:“若治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也。”唐太宗是“貞觀之治”的主導者,如果沒有太宗自己的“嚴於律己”的態度,“貞觀之治”從何談起。
唐太宗李世民和漢文景都可稱為以德服人的有道君王。
縱觀古今中外的諸多商業巨子,成大事的首要因素就是嚴格要求自己,給屬下樹形象、做楷模,使得各級上行下效,形成團隊精神,以求進步。領導的示範作用力量有多大,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的管理學和領導中,很多的事例裏都提到了表率和領導的成大事方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領導的以身作則和示範作用。員工和被領導者都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們在為事業拚搏的同時,也正在觀察著領導者的一舉一動,領導的每個舉動,都關係著員工的切身利益,誰都不願將自己的勞動價值去交給那些庸俗無德的人管理和利用。
而隻有那些善於以身作則,嚴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打造上下統一,一呼百應的良好局麵,進而成就輝煌偉業。
注重道德,以正其身,在燈紅酒綠的現代生活模式裏,有很多小富即稍有成就者便抵擋不住誘惑而喪失操守,道德淪喪,紛紛落水,這些不得不引起渴望成大事者的注意。
修身不拘年齡,隨時可以開始,要訣是知曉推己及人。從推己及人的觀點而言,須先取得小我的勝利才有大我的勝利。信守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承諾,即是小我勝利。這一類的承諾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我們日常生活時刻要麵對的種種抉擇。修身的第一步是勇於麵對抉擇,打定了主意便要堅持下去。日複一日,你越來越能信守承諾,你的“品德賬戶”信用“存款”也就越來越多。開始時大費氣力的事,漸漸就成了習慣。如果你能從生活小事中修養自己的品德,將來就更有打造應付大事的毅力。
恪守承諾需要學會耐心等待。例如:大多數人因不達目的苦惱時,多是他們求勝心切所至。他們忘記了好東西最終會屬於那些有耐心和毅力的人。
一位年輕的客戶在拉走貨物後,保管清理庫單時發現他多拉走了兩件貨。經理得知後,並沒有在當時派人追尋年輕人,因為他相信,年輕人會回來的,果然在第二天,年輕人就來到公司說明:由於搬運工的大意多裝了兩件貨,他將在下次提貨時給捎回來。
保管員問經理:“您如何能知道他會退回多拉走的貨呢?”“我看到了他誠實的眼光,”經理說:“我到商場這麼多年,能讀懂他眼裏的真誠,而且這個年輕人將來一定會成就一番大事業。我雖不知道他的任何信息,但他那雙坦誠而直率的眼睛告訴我,他是個值得信賴的人。”
這位年輕人就是成功人士拿破侖·希爾,而那位經理就是希爾的事業導師安德魯·卡耐基。
由此可見,良好的品德的確是成大事的鋪路石。
習慣成就大事
獨立的習慣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之一。一個獨立的人,他會堅守信仰,保持自我。隻有這樣,才能夠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為自己的人生塗上一道亮麗的色彩。
獨立生活是成大事者的典型特征。你要想成大事,必須這樣做!
你有沒有獨立自主的習慣,從你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看出,你要學著獨立去生活,自主地去做些事情,因為一個成大事者是不會在生活中依賴他人的。
當你作為一個生命呱呱墜地,可能就已經習慣了父母的嗬護與撫養:饑餓、寒冷、病痛、挫折……似乎都有人在為你遮擋。而現在,你長大了,步入了社會。走向了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想過:你能生存嗎?你能適應社會嗎?你能活得很好嗎?從這一刻開始,你的精神支柱就是你自己。隻有你才能對你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