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1 / 1)

在很多人的工作經曆中,也許都發生過工作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新的工作錯誤,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由此可見,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損失。

所以,盲目的忙亂毫無價值,必須終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盲目地拚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症”的要訣。

你還忙嗎?當然忙!但希望是忙著創造價值,而不是忙著製造錯誤或改正錯誤。隻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句話的分量。

企業中每個人的目標都應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克勞士比先生也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對”,如何做才能達到“對”這個標準。

克勞士比很讚賞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師傅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他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飛奔而去。他等啊等,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

可師傅發現這並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想起,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徒弟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扳手。自己以為徒弟應該知道這些,可實際上徒弟並不知道。師傅明白了:發生問題的根源在自己,因為他並沒有明確告訴徒弟做這項事情的具體要求和途徑。

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回,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

克勞士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要想把事情做對,就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如何去做才是對的。在我們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我們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

在很多人的工作經曆中,也許都發生過工作越忙越亂,解決了舊問題,又產生了新故障,在一團忙亂中造成新的工作錯誤,結果是輕則自己不得不手忙腳亂地改錯,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重則返工檢討,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或形象損失。

由此可見,第一次沒把事情做對,忙著改錯,改錯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錯誤,惡性循環的死結越纏越緊。這些錯誤往往不僅讓自己忙,還會放大到讓很多人跟著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損失。

所以,盲目的忙亂毫無價值,必須終止。再忙,也要在必要的時候停下來思考一下,用腦子使巧勁解決問題,而不盲目地拚體力交差,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把該做的工作做到位,這正是解決“忙症”的要訣。

你還忙嗎?當然忙!但希望是忙著創造價值,而不是忙著製造錯誤或改正錯誤。隻要在工作完工之前想一想出錯後帶給自己和公司的麻煩,想一想出錯後造成的損失,就應該能夠理解“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句話的分量。

企業中每個人的目標都應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至於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克勞士比先生也給了我們正確的答案,這就是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對”,如何做才能達到“對”這個標準。

克勞士比很讚賞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師傅正在緊張地工作著。這時他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邊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飛奔而去。他等啊等,過了許久,小徒弟才氣喘籲籲地跑回來,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說:“扳手拿來了,真是不好找!”

可師傅發現這並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氣地說:“誰讓你拿這麼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沒有說話,但是顯得很委屈。這時師傅才想起,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沒有告訴徒弟到哪裏去找這樣的扳手。自己以為徒弟應該知道這些,可實際上徒弟並不知道。師傅明白了:發生問題的根源在自己,因為他並沒有明確告訴徒弟做這項事情的具體要求和途徑。

第二次,師傅明確地告訴徒弟,到某間庫房的某個位置,拿一個多大尺碼的扳手。這回,沒過多久,小徒弟就拿著他想要的扳手回來了。

克勞士比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要想把事情做對,就要讓別人知道什麼是對的,如何去做才是對的。在我們給出做某事的標準之前,我們沒有理由讓別人按照我們頭腦中所謂的“對”的標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