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2 / 2)

春天播種,秋天才能夠收獲;大膽投資,才能獲得利潤回報。在獲得之前,先要無私地付出。

懂得付出才能得到回報,如果隻要對方付出,而自己沒有動靜,這樣的友情是不會長久的。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錯誤地認為友情是建立在利益互惠的基礎上的。這樣的人,與他人交往,目的是在於對方有什麼利用價值,天天盤算著與人交往會帶來什麼好處。當對方能滿足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提供便利時,便心裏樂哈哈,與他形影不離,仿佛情深義重,可是一旦對方沒有了利用價值,或者遇到麻煩,便推諉責任,退避三舍,甚至落井下石。這實在是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愚蠢表現。這樣做的結果,無疑向別人表明:自己是多麼的無情無義,又是多麼的無恥。以後當別人與他交往時,必然會小心提防,以免被其利用。

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事情都彼此聯係,互相依存。人與人之間不免有些明爭暗奪,有些摩擦,這一切都來源於是吃虧還是占便宜的心理,一切又都結束於吃虧與占便宜的行為。吃虧怎麼樣?占便宜又怎麼樣?吃虧了,既獲得心靈的平靜,又可以獲得道義上的支持。一旦對方醒悟過來,你的我的自然一清二楚。相反,占便宜的人,心理上永無寧日,讓天下人恥笑,別人的錢財你占有,是何滋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吃虧、占便宜也就分得清楚了。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且嚴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永遠向對方敞開心扉,樂於為對方付出,然後是愉快地享受彼此的勞動成果。生活實在需要太多太多的友情,需要真誠的付出,而不是索取與占有。

我們給予朋友的,必須是友愛。我們對給予的結果必須負起責任,同時又要尊重對方的付出,不要對對方的付出不屑一顧。

付出是沒有條件的,有條件的付出就會變得醜態百出。就說笑容吧,你討好別人的笑,也能表達你的親切,但因為缺乏真誠,而變得生硬、勉強,令人厭惡。同樣的,心中有所要求,才給予對方好處,對於真正的友誼沒有實質性的益處。因為它可能帶來更大的欲望,變成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貪婪地操縱。

朋友之間,或者合作夥伴之間,無論你給予與付出的是什麼,都應該是發自內心的。

老子的“不爭”並不是一種自我放棄,並不是消沉頹唐,他要人去“為”,“為”是順著自然地形狀去發揮人類的努力,人類努力所得來的成果卻不必擅據為己有,這種貢獻他人,而不和人爭奪功名的精神,亦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