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本節主旨:在平和的心態下,順應自然。
《道德經》原文:“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八十一章)
譯解:聖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既以為人”、“既以與人”,是無私之真愛,是一種偉大、純潔的愛的表現。而隻有這種真摯、純潔的愛,才能贏得人心,從而取得“己愈有”、“己愈多”的結果。
這裏,“為人”、“與人”,和“己愈有”、“己愈多”,是矛盾對立麵;從“為人”、“與人”到“己愈多”、“己愈有”,是對立麵的轉化,是“反者道之動”。但是,這個轉化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真情、真愛,亦即“既以為人”,“既以與人”。
人生在世,與人相處,難以回避的就是利益問題。利益關係處理不好,極容易使人陷於困境,也可以說真正的困境是人為的,所以智者意識到這一點後無不強調中庸處世,不貪求利益,而敢於付出。
有一個人在沙漠中行走了兩天,途中遇到暴風沙。一陣狂沙吹過之後,他已認不得正確的方向。正當他快撐不住時,突然,他發現了一幢廢棄的小屋。他拖著疲憊的身子走進了屋內。這是一間不通風的小屋子,裏麵堆了一些枯朽的木材。他幾近絕望地走到屋角,卻意外地發現了一台抽水機。
他興奮地上前抽水,卻任憑他怎麼抽,也抽不出半滴水來。他頹然坐地,卻看見抽水機旁,有一個用軟木塞,堵住瓶口的小瓶子,瓶上貼了一張泛黃的紙條,紙條上寫著:你必須用水灌入抽水機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離開前,請再將水裝滿!
他拔開瓶塞,發現瓶子裏,果然裝滿了水!
他的內心,此時開始交戰著:如果自私點,隻要將瓶子裏的水喝掉,他就不會渴死,就能活著走出這間屋子!如果照紙條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倒入抽水機內,萬一水一去不回,他就會渴死在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險?
最後,他決定把瓶子裏僅有的水,全部灌入看起來破舊不堪的抽水機裏,他以顫抖地手抽水,水真的大量湧了出來!
他喝足水後,把瓶子裝滿水,用軟木塞封好,然後在原來那張紙條後麵,再加上他自己的話:相信我,真的有用。在取得之前,要先學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