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1 / 1)

第二節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本節主旨:謙卑的奧妙。

《道德經》原文:“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道德經》三十章)

譯解:“善”無非是有“果”而已,也就是說,行善必然會結出善之“果”。但是,善之“果”是不能以強惡霸道的方式取得的。須知,切勿為了善之“果”而自高自大,切勿為了善之“果”而自吹自擂,切勿為了善之“果”而驕矜橫蠻,切勿為了善之“果”而不得已,切勿為了善之“果”而強惡霸道。

這段話啟示我們,善於用兵的人,隻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為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這不禁使我們想起下麵這個故事:

在一個遠方的國家,有兩個非常傑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

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後封勝者為‘全國第一的木匠’。”

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雕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裏,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第三天,他們把已雕刻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作本次比賽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須也會抽動。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隻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近看則隻有三分像。

勝負即分,國王和大臣們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庭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第二個木匠說:“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像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銳利呀!”

國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後宮帶幾隻貓來,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

沒有想到,貓一放下來,都不約而同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十分像的“老鼠”,啃咬、搶奪;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麵前,國王隻好把“全國第一”的稱號給了第二個木匠。

事後,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隻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與不像,而是腥味呀!”

人生的競賽往往是這樣,獲勝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那些最肯動腦筋、最有創意的人。

以亡取存,以悲取尊,以退取先。

——《文子·道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