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見小曰明,守弱曰強(1 / 1)

第三節見小曰明,守弱曰強

本節主旨:善於從細微之物中觀察事物的本質是極其重要的。

《道德經》原文:“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道德經》五十二章)

譯解:凡是做事可以稱為“明”的,也就是說那些懂得按法則做事的人都可以發現事物的最細小處,凡是做事可以稱為“強”的,都知道去尋找事物的薄弱環節作為其著手處。借助光,可以在黑暗中再見光明;避免失敗遭殃,就叫做“習常”。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段話:就是要用正確的思想,照得心明眼亮,使糊塗的人恢複其聰明,同時能消除在身體遭殃時的遺跡,把這當作一種習以為常的事。也就是說,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習慣。

每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每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又有不同於其他階段的夢想,而為什麼有些夢想方向是正確的,計劃是可行的,卻最終沒有實現呢?造成這種結局的症結,就在於沒有養成為實現夢想而付諸行動的良好習慣。不管是凡人也好,偉人也罷,其夢想實現如何,命運安排怎樣,在一定程度上都與他個人的習慣有關。

對幾百位成功者的調查顯示,問及失敗的可能原因時,幾乎每個人都會說“壞習慣是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好的習慣讓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則讓人從成功的寶座上跌下來。”

很多人都自怨自艾,覺得自己倒黴透頂,嫉妒他人所謂的“好運氣”。孰不知,世界上根本沒有天上掉餡餅這樣的好運氣,那些看起來運氣好的人,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在生活或工作中擁有“好習慣”。好習慣就像天使一樣保駕護航著這些成功人士,使他們更加成功。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並非機緣巧遇。你可曾留意過成功者與平庸者的不同?

兩者的迥異之處就在於各自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很大程度上,正是不同的習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種種習慣,或使你止步不前,或使你激流勇進。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說:“人之動作十分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有大部分是在幼年時養成的,所以在幼年時代,應該特別注意習慣的養成。但是習慣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壞。習慣養的好,終生受其福,習慣養得不好,則終生受其累。”

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近代英國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話》中說道:“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麼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後,便不用借助記憶,就會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

一個人在18歲以前培養一些良好的習慣,將會給他帶來終生的無窮受益。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係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並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

韓非子是我國最早對老子思想做出解釋的人,那麼他是怎樣看待“見小曰明”的呢?在《韓非子·喻老》篇中寫道:“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於土鉶,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於茅屋之下,則錦衣九重,廣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故箕子見象箸以知天下之禍,故曰見小曰明。”

韓非子從君王的日常生活中看到腐敗的跡象,“以知天下之禍”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如不能防微杜漸,必然走向腐化墮落,以至於喪失天下。韓非子的見解告訴了我們,以小見大的道理,並使我們明白防微杜漸的重要性。可以說,“見小曰明”是十分高明的人生哲學,我們應牢牢地記住這一點。

國之所以存者,道德也;家之所以亡者,理塞也。……故得王道者,雖小必大,有亡形者,雖成必敗。《淮南子·氾論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