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天下莫柔弱於水
本節主旨:水為天下至柔之物,卻能勝剛;水為《道德經》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探索《道德經》奧秘的主要途徑。
《道德經》原文:“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七十八章)
譯解:水是世上最柔弱的,水能圓則圓,可方則方,阻止它就停止,放任它就流出。以刀割水,水永遠不可切斷。而水雖然柔弱,但滴水可以穿石。又如洪水泛濫時,淹沒田舍,摧毀橋梁,任何堅固的事物都抵擋不了。
《道德經》關於柔弱、處下、不爭的篇章很多。其主要觀點是不為私欲而爭。我們要學習水的優秀品質,水的品質是“柔弱、處下、不爭”。因為人和動物的生存、花草樹木的生長,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水。水的功勞是無限的,但並不爭功,這說明水是大公無私的,我們應該學習水的這種大公無私的品質。比如我們做了對人民有利的事,但功勞不能為自己所有。如果有的人在經濟或能力上有困難,我們應當去幫他。從道德的要求講,就要像水一樣,不爭功,這是最好的。
老子的老師常摐年老生病。在他臨終的時候,老子前去探望,問他對弟子有什麼遺教。常摐說:“到了故鄉一定要下車,你知道嗎?”
老子問:“到了故鄉下車,是不是說不能喜新厭舊?”
常摐說:“對。經過老樹的時候要恭敬,你知道嗎?”
老子問:“經過老樹態度要恭敬,是不是說要敬老?”
常摐說:“對了。”他張開嘴給老子看,問道:“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答:“在啊。”
常摐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
老子說:“全沒了。”
常摐問:“你知道為什麼嗎?”
老子說:“舌頭之所以還在,是不是因為它柔軟?牙齒全沒有了,是不是因為它太剛強了呢?”
常摐說:“太對了,天下的大道理都在這裏了,我沒有什麼要教你了!”
我們觀察宇宙萬象,柔弱的終能存在,堅強的終歸死亡。例如,人活著身體柔軟,死後屍體就變硬。草木有生命時柔軟,死後就枯槁萎縮。就戰爭而言,驕兵必敗,哀兵必勝。大樹往往被砍伐。所以說強大的往往處於下風,而柔弱的最終居於上位。
在老子看來,水的行為方式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當它流動遇到阻礙時,它會迂回百轉繼續前進,這就是曲則全,也是謙虛容忍的美德。而這種美德也與大道的柔軟特性最為接近。我們人類應學習水的這種與世無爭的寬容,學習水這種滋潤萬物而不圖回報、功成而不倨傲的謙虛品德。而這也正是大道的德操。這與許多人在取得成就時,隻知道誇耀自己的努力及運氣是有顯著不同的——而那樣的人很容易為自己招致禍患。
清朝的年羹堯早期仕途一路順暢,1700年考中進士,入朝做官,升遷很快,不到10年已成為重要的地方大員——四川巡撫。這個時期是清朝西北邊疆多戰事的時期。當時康熙重用年羹堯,就是希望他能平定與四川接近的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亂。年羹堯也沒有讓康熙失望。
在1718年參與平定西藏叛亂的過程中,年羹堯表現出了非凡才幹。他當時負責清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他熟悉西藏邊疆的情況,與清軍中滿族、漢族將領的關係都很不錯;雖然運送糧餉的道路十分艱險,但是在年羹堯的努力下,清朝大軍的糧飼供應始終是充足的,從而為取勝創造了條件。因此,第二年年羹堯就被康熙皇帝晉升為四川、陝西兩省的總督,成為清朝在西北最重要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