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崗位要求?
每個大學生在畢業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一個發展規劃,我渴望在兩年後走到怎樣的一個怎樣平台。每位畢業生在步入社會的同時都有一個心中的夢想,有的夢想很大,有的夢想很小。但是在進入社會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帆風順,在經曆了找工作的多重磨難之後,大多數的人放棄了自己的夢想。什麼個人發展?不想那麼多了,有時候就是碰碰運氣;做得好也許以後就有發展,做不好也就混一下!而也有的人在工作後不斷摸索,積極展現自我,找到屬於個人的一片天空。
小陳來帶現在這某保險公司已經2年了,目前就職於企劃部。說到企劃部的工作,小陳認為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枯燥無味!為何為有這樣的想法呢?
小陳畢業於某重點院校市場營銷專業,來這家公司應聘的時候,認為自己專業過硬,別的什麼沒有,點子最多,做企劃可以說是正合適。正是帶著自己的一番熱情,想在企劃工作中取得一番作為。
但是在進入工作過程中,自己提出的很多“點子”都被上司一一駁回,要不就是說不符合公司經營節奏,要不就是操作不符合實際。而上司丟給自己的往往都是一些他認為不需要思考的操作性工作。比如對於已經確定的企劃方案,製定成文件下發,各機構方案的推定情況追蹤。做這些這些工作讓小陳覺得自己毫無用武之地。
久而久之,小陳覺得這個崗位要做的工作很簡單,普通的人也就可以做,根本沒必要浪費自己的才華,逐漸也不會再提出意見,麵對工作也就是簡單的執行。這份工作對於自己來說味同嚼蠟,但由於不想重新進入事業大軍,就這麼一下就呆了2年。
兩年下來,小陳工作不上不下,就一直做著同樣性質的工作,自己想要的發展可以說是離自己越來越遠。
在一次與領導關於工作總結的長談中,小陳終於忍不住說出了自己心裏的話:
“工作沒有難度,日複一日都是做一樣的工作.”
“每天不是做一些簡單的文案工作就是打電話。追蹤追蹤,這樣自己什麼都沒學到。”
“自己也有很多想法,但是都沒有采納。自己是新人,當然人輕言薄,誰會聽自己的阿!”
上司語重心長的問了小陳幾個問題:
“在你的觀點被人推翻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麼?”
“比如你提出的方案,這樣的獎品在我們這樣年齡層次的團隊中需求大嗎?能推動嗎?”
“如果你想推動你的方案,要用什麼方式來推動?”
“在你平時的電話追蹤過程中,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問題,比如同樣一個方案,為何在這個機構得到很好的推動,但是在另一個機構卻收效平平?這些你分析過嗎?”
最後領導給小陳一個建議:好好得思考一下自己工作的意義,調整好自己的工作狀態。自己是否完全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對公司,對團隊的了解有多少?是否達到自己的崗位要求?
經過這次談話,小陳自己也對自己的工作做了一個反思。調整了自己的思路,換個方向來考慮問題,對待日常的工作也愈加細心。每每通過自己追蹤中的反饋進行總結,結合實際進行思考。在部門的會議中,頻頻提出切實可行的觀點。兩年後升職到企劃室主任。
目前在社會上像小陳前期表現的人不在少數,小陳隻是及時改變了自己的心態。
每個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崗位上一展才華,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展示的機會。小陳曾經怨天尤人,認為是領導不重視他,不給他表現的機會。實際上,他剛走上崗位,對崗位本身的職責要求和實際操作流程都沒有深刻的理解,僅憑熱情是不能完成工作的。上司當然會拒絕他那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其實,大學生剛剛到企業工作,達不到企業用人標準很正常。企業錄用大學生是看重其可塑性比較強,學習新知識新事物快。對大學生而言,學生時期是一種被動的心態,是接受的心態。
但是作為企業員工來講,在企業著重的是實際操作,所以希望每個員工有一種主動的心態,在關心企業、工作的心態等方麵都要有積極主動的表現,對待公司要有歸屬感,有主人翁的精神。
進入一個企業,光是技能方麵的符合是不夠的。保持一顆空杯的心態,有一個從零做起的準備,才能從心態上開始為崗位的要求做好準備。虛心的態度往往是現在的職場人極為缺乏的素質。很多求職者認為自己已經什麼都會了,一到公司就應該得到一定的重視,擔當重要職位,覺得這樣才算得到了發展。
但是實際上卻並不是如此。在進入一個公司,若連公司發展策略、企業文化都不了解,你會發現自己寸步難行,工作好像處處都在與自己作對。
隻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經過實際操作,做好自己的崗位工作,把自己在課本學到的內容與公司的實務相結合,才能重新提煉屬於自己的知識,才能獲成長。有成長自己才能說真正得到發展。
隻有充分理解崗位職責,在盡職盡責中滿足公司發展的要求,你才能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簡言之,一切發展的要求,還得建立在你優秀的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