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丘裏格拉式使建築窒息在裝飾之中,因此西班牙恢複了長期以來受摩爾人影響的,可悲的濫用裝飾,沒有一個國家對形象的渴望是如此地強烈,沒有任何舞台布景比聖壇製作得更為完善。奧地利洛克克式,猶如有著無數和弦和深沉混響之凍結的音樂;那些宮殿大廳和修道院教堂產生了莫紮特的和聲。佛蘭德巴羅式流於繪畫,魯本斯給予南方的形式主義以他繼承於範·埃伊克的豐富的色彩生命線。
五、19世紀轉折點
一心欲科學地駕馭自然力的現代世界,已經看到令人難忘的創造性緊張狀態的鬆弛,這種緊張狀態從其初期起,就引導西方文明探索在藝術作品中表現世界。然而,作為突然發現自身沒有一個較大天才的歐洲繼承人,法國依然撫育了一個畫派,這一畫派在19世紀中產生了許多足以與前代大師相匹敵的巨匠。
這些人,我們現在給予他們以第一流的曆史地位,但他們多半被同時代人所藐視,幫助我們忘記那幫平庸者,在曇花一現的榮華中,官方的榮譽和獎賞雨點般地落在那幫平庸者的頭上,一個暴發的、自鳴得意的社會在這幫平庸者中找到了其自身毫無價值之慰籍的反映。少數天才給予我們共同的藝術遺產以眾多重大的表現,足以與該世紀的偉大文學作品並駕齊驅,但是那幫平庸者仍然是他們時代的真實表現。現在已被遺忘的建築師、雕塑家、畫家和裝飾藝術家們顯示出各種傾向,這些傾向彙集而創造了一種“風格”,而這種風格是國際性的。
國際性的聯合在共同的出發點有其淵源,1750年~1800年的新古典主義是集歐洲各流派之大成。西方文明,每當轉折點的時候,總是向它的母親文明求援。
四種主要的藝術運動顯示了19世紀法國天才的連續性: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
新古典主義的美學產生於被希臘藝術的重新發現所激起的熱情,加之要中和洛克克式的意圖,不幸地發覺其自身與思想和情感的總的演變格格不入,這種演變促使西方在浪漫主義的形式中發現人類意識的新形式。當他們傾向於通過藝術表達熱情的時候,又出現了理想主義美學;當他們對中世紀感興趣的時候,他們被要求按古典模式塑造一切。
第一代浪漫主義藝術家(前浪漫主義者)以嶄新的新古典主義技巧武裝自己,但又被形象動態化和變幻化而弄得精疲力盡,一種從根本上適合於浪漫主義觀點的技術,隻能在為色彩的感情意義而運用色彩的威尼斯畫派,尤其是在魯本斯那裏才能得到。
現實主義迎合了中產階級懶散的想象力,使藝術成為複製他們唯一關心的物質世界手段。1830年~1850年,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在建築、繪畫和一切裝飾工藝中,製作出一種功利主義的藝術,一種為店主而作的藝術。由於在新古典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不自在的聯盟產生了這種不純的美學,浪漫主義題材便博得了公眾的青睞。
印象主義繼承19世紀全部技術的研究成果,在明亮的描繪中發現了曾經如此拚命探索的技巧,不再有線條,不再有體積,隻有純粹色彩的直接信息。他們認為畫的對象本身並不重要,光線在物體上麵所顯示的變化,陰影底下微妙的色彩,才是他們所要表現的主題。代表的畫家有雷諾阿、莫內、秀拉。
後因塞尚、高更、梵高反對把物體分解成客觀的光和色,趨向主觀的實體表現,又發展為後期印象主義。
整個印象主義畫風極富創造性與啟發性,對後世影響很大。
雖然他們出自一係列彼此的對抗,但從曆史上來看,他們卻是持續的演變,從虛構走向自然,從理性解釋走向感覺的記錄,從理想美走向觀察到的事實。
六、20世紀初期
野獸主義,此派畫家,慣用紅、綠、藍、黃等醒目的強烈色彩作畫,以大筆觸、大麵塊、單純化的線條,作誇張抑揚的型態。代表畫家為馬蒂斯。
立體主義,興起於法國,他們作畫時,把自然的形象還原為幾何圖形,再重新組合成立體的物象。由於非常主觀的安排,可同時呈現不同角度的畫麵,故畫麵較抽象有趣。代表畫家是畢加索、布拉克等。
未來主義,未來主義畫家企圖表現運動正在進行與速度,把不同時間的形象同時呈現在畫麵,像極了充滿噪音與狂熱的現代文明之美。代表畫家為包曲尼。
達達主義,此派主張打倒“既成藝術”,拒絕一切道德及美學,進入虛無,以嘲諷現代社會。作畫時常以裱貼方式,將印刷物、木片、碎布、機械零件等置放在畫麵上,非常自由,代表畫家為匹卡比亞、杜象。
超現實主義,受達達主義影響,追求夢想與實現統一,不受理性支配,完全憑本能與想像。作畫技法很多,像裱貼法、摩擦法、滕印法等。畫麵景象常是現實世界所不可能的,故很有趣。代表畫家如米羅、達利、恩斯特。
抽象主義,是20世紀繪畫重要思潮,它起源於立體主義,認為藝術作品即是形與色兩個單純因素構成,那麼就透過形與色的構成與組織就能表現形象。其抽象並非變形或簡化,而是直接用素材表現。作品不用具象名稱,僅用“繪畫”、“構成”、“作品某號”等。代表名家為康定斯基、蒙德利安。
七、20世紀後期
抽象表現主義,它是二次大戰後流行於美國的非幾何性抽象藝術,反對既有風格與陳腐的技巧,放棄傳統審美觀念的自發率性表現。著名畫家有托貝、帕洛克等。
社會寫實主義,許多現代畫派都反對寫實,抽象繪畫的浪潮遍及各地。但物極必反,到二次大戰後,寫實繪畫又抬頭,他們主張把中下層社會的現實景象,具體描繪出來,或在畫布上直接采用日常的即成品,革新了繪畫的肌理。如畢菲愛畫馬戲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