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用油做繪畫媒劑,在拜占庭時代就有人試驗過。據記載,這種畫放在烈日下曝曬數月仍不會幹燥。1200年,在僧侶西奧費爾·魯濟羅斯寫的有關油畫論文《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中,他介紹了亞麻仁油和阿拉伯樹脂的使用方法。13世紀末在英倫三島出現過類似油畫的繪畫。14世紀末,尼德蘭的兩位畫家凡·愛克兄弟(楊·凡·愛克及其兄胡伯特·凡·愛克)找到了一種簡便的用油溶化顏料作畫的方法,創作了純粹的油畫。美術史家雖不能斷定凡·愛克兄弟是油畫的發明者,但至少他們是在前人試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理想的以油脂為主的繪畫媒劑配方。不少專家認為他們最大的功績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樹脂,使行筆流暢、媒劑速幹。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的婚禮》一畫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壇畫》(現藏於比利時根特城的聖·巴馮教堂,由23幅畫組成)被認為是歐洲油畫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愛克兄弟發明的調油技術,據說是用一種“白布魯日光油”和亞麻仁油混合在一起的油調和他在坦培拉繪畫中使用過的顏料,發現作畫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認為,“白布魯日光油”是精餾鬆節油,現在我們仍使用鬆節油稀釋油畫顏料)。
意大利最早研究並掌握油畫技法的畫家安東奈洛·達·梅西納(1430~1479),據說就是在去尼德蘭了解到凡·愛克兄弟的油畫技法之後,回到威尼斯傳授油畫顏料時使用此方法的。自此,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在歐洲大陸流行開來。
意大利文藝複興前期的著名畫家喬托(1266~1336)就是大家公認的探索用新方法作畫的畫家。他除了發展前人畫人物臉部的立體造型技巧外,還運用較準確的幾何形狀去表現人物的形體結構,因而他所畫的人物比較自然,也較有真實感。他還探索空間透視,使畫麵的物象都推向一個消失點上。在背景的運用上,他也力圖用自然景色來代替前輩畫家慣用的金色加圖案花紋的處理方法,所以,喬托被外國美術史家稱為“近代歐洲繪畫之父”。在喬托生活的時代以及整個文藝複興前期,意大利的畫家已經流行了在蛋清膠粉畫好的聖像畫表層塗上一道用樹膠調的亮油(又叫豔油),使畫麵產生光澤,色彩鮮豔。這樣,歐洲的繪畫就由單純的蛋清膠粉過渡到了油膠粉階段。
第三節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油畫
歐洲文藝複興,是歐洲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曆史時期。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導致歐洲各國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這時各國的個體手工業逐步過渡到工場手工業,由此產生了一個擁有財富的商人和工場主階層。隨著基督教宗教神權的思想束縛被打破,人們迫切要求看到表現自己生活的新藝術,同時,又隨著古希臘羅馬遺址不斷發掘出土,於是人們又出現了向往古代文化的心情,這樣,人文主義思想就在人們思想中紮了根。地處南歐的意大利就得天獨厚成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典型的國家,形成了當時的美術創作和美術活動中心。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無論是風格、題材和體裁還是美學理論或繪畫基礎理論(解剖、透視、素描和色彩以及畫家個人的專著)都比歐洲同時代的其他國家或地區來得係統、豐富和成熟。
所以,意大利後來成為歐洲傳統繪畫藝術的聖地,直至今日,仍是世界各國畫家向往的地方。
意大利文藝複興前的繪畫,如同當時歐洲其他國家一樣也經曆由蠟畫、濕壁畫、蛋清膠粉到油膠粉的發展過程,在尼德蘭的畫家們尋找和試驗調色用油的時候,意大利的畫家們不約而同也在試驗適合於調顏色粉的油料。
如上一節提到的喬托,還有馬薩喬(1401~1428)、多那太羅(1386~1466)、烏契洛(1384~1475)、弗蘭西斯哢(1467~1492)和基蘭達約(1449~1492),他們對蛋清膠粉表層的油質塗料的試驗(包括材料和方法的試驗),以及對人體的解剖、透視等作了許多成功的探索和研究,現在保存下來的馬薩喬在1420年前後作的《聖母同聖嬰與聖安娜在一起》(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齊繪畫陳列館),被認為是當時畫家探索和研究人體解剖結構、透視、比例的重要作品,此外,曼坦那(1431~1506)畫的一幅《死了的基督》至今仍為外國美術史家經常引用,它說明意大利文藝複興初期的畫家們對人體解剖結構和透視的研究已取得出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