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清膠粉畫,在我國被譯成“坦潑拉”,是歐洲中世紀最常見的傳統繪畫,歐洲近代油畫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據說蛋清膠粉技法是意大利畫家契馬布埃(1240~1302)首創的,後盛行於意大利、尼德蘭和法蘭德斯等國和地區。15世紀初,歐洲有了純粹的油畫之後,各國畫家一直還繼續使用這種技法。現代有的畫家甚至將蛋清膠粉與油畫混用,產生一種叫“混合畫法”的技法,不過蛋清膠粉的顏色已經是現代化工廠生產的膠粉顏色了。
但是,蛋清膠粉畫也有許多的缺陷,如幹得過於迅速,難於混合其他顏色,幹時顏色和濕時很不一樣,因而畫第二遍時顏色不易調和。色彩難以豐富。因此尋找一種更好更新的繪畫材料成了宗教和畫家的共同要求。
在15世紀以前,意大利和尼德蘭地區的一些有進取精神的畫家就開始了油畫的試驗,試驗的重點是調色用的油,因為處於摸索階段,有的畫家用的調色油要事前加溫煮沸;有的因為油幹得太慢,不得不坐等第一遍顏色幹了才能畫第二遍,為了使畫幹得快些,小幅畫就拿到陽光下曝曬,畫在牆上的隻好用炭爐烘烤。在進行油的試驗的同時,也在畫的底子方麵進行除了木板以外的材料的試驗,如用植物纖維織成的布料。
單純用油做繪畫媒劑,在拜占庭時代就有人試驗過。據記載,這種畫放在烈日下曝曬數月仍不會幹燥。1200年,在僧侶西奧費爾·魯濟羅斯寫的有關油畫論文《多樣化的藝術形式》中,他介紹了亞麻仁油和阿拉伯樹脂的使用方法。13世紀末在英倫三島出現過類似油畫的繪畫。14世紀末,尼德蘭的兩位畫家凡·愛克兄弟(楊·凡·愛克及其兄胡伯特·凡·愛克)找到了一種簡便的用油溶化顏料作畫的方法,創作了純粹的油畫。美術史家雖不能斷定凡·愛克兄弟是油畫的發明者,但至少他們是在前人試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一種理想的以油脂為主的繪畫媒劑配方。不少專家認為他們最大的功績是在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樹脂,使行筆流暢、媒劑速幹。楊·凡·愛克的《阿爾諾芬尼的婚禮》一畫和他最著名的作品《根特祭壇畫》(現藏於比利時根特城的聖·巴馮教堂,由23幅畫組成)被認為是歐洲油畫發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凡·愛克兄弟發明的調油技術,據說是用一種“白布魯日光油”和亞麻仁油混合在一起的油調和他在坦培拉繪畫中使用過的顏料,發現作畫效果很好(一些研究者認為,“白布魯日光油”是精餾鬆節油,現在我們仍使用鬆節油稀釋油畫顏料)。
意大利最早研究並掌握油畫技法的畫家安東奈洛·達·梅西納(1430~1479),據說就是在去尼德蘭了解到凡·愛克兄弟的油畫技法之後,回到威尼斯傳授油畫顏料時使用此方法的。自此,油畫作為一個獨立的畫種在歐洲大陸流行開來。
蛋清膠粉畫,在我國被譯成“坦潑拉”,是歐洲中世紀最常見的傳統繪畫,歐洲近代油畫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起來的。據說蛋清膠粉技法是意大利畫家契馬布埃(1240~1302)首創的,後盛行於意大利、尼德蘭和法蘭德斯等國和地區。15世紀初,歐洲有了純粹的油畫之後,各國畫家一直還繼續使用這種技法。現代有的畫家甚至將蛋清膠粉與油畫混用,產生一種叫“混合畫法”的技法,不過蛋清膠粉的顏色已經是現代化工廠生產的膠粉顏色了。
但是,蛋清膠粉畫也有許多的缺陷,如幹得過於迅速,難於混合其他顏色,幹時顏色和濕時很不一樣,因而畫第二遍時顏色不易調和。色彩難以豐富。因此尋找一種更好更新的繪畫材料成了宗教和畫家的共同要求。
在15世紀以前,意大利和尼德蘭地區的一些有進取精神的畫家就開始了油畫的試驗,試驗的重點是調色用的油,因為處於摸索階段,有的畫家用的調色油要事前加溫煮沸;有的因為油幹得太慢,不得不坐等第一遍顏色幹了才能畫第二遍,為了使畫幹得快些,小幅畫就拿到陽光下曝曬,畫在牆上的隻好用炭爐烘烤。在進行油的試驗的同時,也在畫的底子方麵進行除了木板以外的材料的試驗,如用植物纖維織成的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