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和後期,優秀的美術人才輩出。這個時期卓越的大師不僅創造了典型、完善的人物形象,而且在美學理論和繪畫基礎理論方麵也作出了偉大貢獻,同時在油畫技法上也得到了不斷地完善,不少傳世作品技藝超群,至今仍為歐洲油畫的瑰寶,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佛羅倫薩畫派逐漸形成。
佛羅倫薩畫派的油畫技法,一般是用一種較淡的熟膠調製的石膏粉和白粉作畫底,然後在白底子上用一種單色或接近皮膚的顏色起稿,畫出較深入具體的素描,之後就用深棕或深褐綠的蛋清膠粉色將背景塗滿,再以蛋清膠粉初步將畫畫完,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調和顏色的透明畫法,最後再上一層光油。這就是常說的“古典畫法”。文藝複興盛期,在人文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被基督教頌揚的耶穌和各位聖者已不是冷漠呆板、不食人間煙火的神,而是現實生活中普通的人,因此,人物頭頂的光環已不用金色,背景也以比較寫實的風景代替。不過,那時是以顏色的冷暖來表現空間,如前景中的人物大多用紅、金黃或紅棕色;中景的景物常用暗綠色;遠景的山川和天空則用淡青色或藍灰色。整個畫麵缺少統一的色調,而且大氣感也缺乏,因而整體的真實感還很弱。
16世紀,威尼斯成為歐洲油畫的中心。
威尼斯畫派以其色彩絢麗、形象豐滿、構圖新穎的特點在整個歐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對近代歐洲油畫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威尼斯畫派早期的代表畫家有貝利尼一家父子:雅科布·貝利尼(1400~1470),堅季列·貝利尼(1429~1507),喬凡尼·貝利尼(1430~1516),卡巴秋(1465~1526?)和美西納。貝利尼父子沒有畫過大型油畫,但在油畫發展史上卻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據載,1450年前後,雅·貝利尼試驗成功在麻布上畫油畫,從而結束了隻能在木板上或在羊皮紙上畫畫的曆史。據載,還在中世紀的古希臘羅馬,有人用布作畫底子畫過一幅巨幅的《聶洛皇帝肖像》,並在當時的羅馬展出過。公元12世紀的一本《關於羅馬人的色彩和藝術》書中,詳細記載古羅馬人用布作底的繪畫。方法是先將布浸在膠水裏,然後鋪在木板上讓它幹燥,用小塊玻璃刮平其表麵,再用細繩綁在木板上,以蛋清膠粉作畫。
盡管有如此詳盡的記載,但在歐洲羅馬式和哥特式的宗教繪畫中,以布作畫底子的畫還沒見到,這幾百年的宗教畫都是在做過底子的木板上畫成的。
因此,貝利尼父子成功試驗出在麻布上畫油畫,不能不說是劃時代的貢獻。
自此,歐洲近代油畫技法就達到比較完備的階段,同時,由於在麻布上做底子遠比在木板上來得簡便,更重要的是,麻布重量輕,攜帶或運輸較容易,無論從搬運角度和進行宗教儀式都非常有利,所以,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畫在布上的油畫時興起來,到16世紀初為威尼斯畫派畫家普遍采用。意大利全境也逐漸以麻布代替木板,到17世紀以布作畫底子就成了整個歐洲的唯一使用的材料,當時隻有尼德蘭地區還有少數畫家用木板作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