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這是一個理由,就是好多評價過去的路線鬥爭並不準確。
還有一個理由,過去黨內長期是這樣,一到黨內不同意見,就提到路線角度,批判路線錯誤。所以,我們賣很鄭重地來對待這個問題,這是改變我們的競風的問題。……但是,不是說路線兩個字一概不能用。
鄧小平最後說:沒有時間了,召集人同誌是不是同意委托常委的同誌定稿?
到會的同誌都說:同意。
會後,胡喬木、鄧力群等還是按大家的意見,對決議稿進行精心修改。到6月26日,修改好了準備古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正式討論通過的稿子,首先送給常委諸同誌審閱。這個稿子采納、吸收了預備會上提出的意見,與提供給預備會討論的稿子相比,篇幅從67頁增加到75頁,約增加了3000多字;所作的增補和修改,使決議的內容更加充實、全麵,表述更加準確、恰切。例如:
敘述黨領導人民為新民主主義鬥爭28年的光輝曆程的第三節,加強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和抗日戰爭的內容,增寫了900字左右。這是增加最多的一節。
在講建國32年主要成就的第七節中,加寫了一段:“城鄉商業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增長”;工業建設成就原來以1980年工業固定資產同解放前對比,改為同完成經濟恢複的1952年比增長26倍多;這一節第九點寫軍隊,加寫了“野戰軍、地方軍、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得到了加強”。
第八節經過修改,體現了成績講夠、錯誤講透的要求。一方麵,把原稿說由於經驗不多,“發生過不少錯誤,包括‘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錯誤”這一句,改寫為:由於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過把階級鬥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後來,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另方麵,又加寫了“32年來我們取得的成績還是主要的”。
第15節,對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主要矛盾的表述,原稿是“經濟文化發展程度不能滿足人民需要所形成的矛盾”,改為“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對八大堅持的經濟建設方針,原稿說“大會堅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的經濟建設方針”,改為“大會堅持了1956年5月黨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加強對八大路線肯定的力度。第15節,加了斷語:“八大路線是正確的。”第16節在敘述毛澤東1957年到1958年的正確主張後,加寫了一句:“這些都是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栺導意義。”
在第16節列舉黨中央領導同誌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錯誤時,增寫了三句話,講三個人的主要貢獻:“陳雲同誌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製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等觀點;鄧小平同誌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製等觀點;朱德同誌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
第35節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道路的十個要點之三;關於計劃、市場寫定為:“必須在公有製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據統計,最後這次修改,大大小小的增刪、改動達一百多處。決議草案付印以後,中央常委和起草小組仍在繼續推敲。作出階級鬥爭“在某種條件下還有可能激化”(第35節要點之四)的重要論斷,提出“要在全黨大大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對中外曆蟲和現狀的研究,對各門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第35節要點之六)的重要任務,都是在6月27日六中全會正式召開的前夜加上去的。真是集思廣益,千錘百煉,精益求精。
陳雲看了這份決議草案後,要秘書告訴胡喬術:改得很好,氣勢很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