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就今天而言,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改革方案實現得怎樣了呢?今天已經走到了哪一步?未來又怎樣走下去?這些都是十九大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挑戰

盡管十八大以來,經濟下行,但年增長率仍然維持在6.5%到7%之間。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為所有經濟體中最多的。到今天,沒有人對中國將在第13個五年規劃期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存多少懷疑。不過,此後階段的任務並不輕鬆。

從這些年的政策討論來看,中國的焦點已經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把國家提升成為一個高收入經濟體,或者富裕社會。在東亞,早先的日本和後來的“四小龍”經濟體都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經濟體。但對中國來說,即使要達到今天中國台灣的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在社會發展方麵,這些年中國也受全球化的負麵影響,產生很大的收入差異和社會分化。執政黨出台了諸多有效的政策來實現和保障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公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全國性的精準扶貧政策了。根據這個政策,中國要在整個“十三五”期間,每年在農村減貧1 000萬人口。放眼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麵臨貧困(或者再貧困化)問題,但沒有一個執政黨能夠像中共這樣具有如此強大的能力來這樣做。

很多國家,包括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因為麵臨人口的貧困化,社會抗議運動日益增多,但政府束手無策,使得社會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不過,精準扶貧並不能替代社會製度建設。一定程度上,較之胡錦濤和溫家寶主政時期,近年來社會建設並不在政府的最高議程中。

即使和中等收入經濟體相比,中國社會製度的水平仍然較低,表現在社會建設投入不足、城鄉分化、統籌級別低下、地區差異巨大等方麵。如果有效社會製度得不到確立,國家整體現代化包括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都會受到巨大的負麵影響。

不過,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製度,所麵臨的問題都是深化改革,求得完善。從今天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這段時期,重中之重還是政治改革問題。盡管人們不想討論政治改革,但政治改革必然是一個逃避不了的問題。實際上,如前麵所說,執政黨也從來沒有逃避這個問題,自鄧小平以來,政治改革方麵也有了諸多探索。

這些政治改革探索,有成功的,也有不那麼成功的,有些方麵甚至出現了很多問題。就成功的來說,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治是穩定的,並沒有出現顛覆性的錯誤。沒有政治穩定做保障,很難想象這些年來經濟和社會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就。就存在的問題而言,十八大之前的政治形勢表露無遺,包括腐敗、領導層的“團團夥夥”、軍隊幹預政治等。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可能是一般人估計不到的,如果得不到及時解決,就要鑄成“顛覆性錯誤”。

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十八大以來執政黨進行了大規模的集權,通過集權推動大規模的反腐敗鬥爭,尤其是打擊領導層的“團團夥夥”,涉及黨、政、軍各個領域。不過,集權不僅僅是為了反腐敗,更重要的是要推進改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把改革進行到底”。無論是改革的頂層設計,還是克服既得利益推進改革,都需要集權。現實地看,集權的這些方麵的目標也已經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