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八大為標誌,中國進入了第三個時代。不過,就社會發展來說,胡錦濤和溫家寶主政的10年已經是一個轉折點。當時,開始質疑經濟至上的GDP主義,提出了“什麼樣的發展”的問題,並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概念的指引下,在社會建設方麵努力不少。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所建立的社會體係在市場經濟來臨之後迅速解體,重建成為必然。在胡錦濤和溫家寶主政時期,基本的社會保障製度得以重建。不過,在重建一些社會體係的同時,另一些也繼續解體,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發展。
就改革的目標而言,第三個時代的標誌便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三中全會是全麵深化經濟社會改革的方案,其目標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四中全會的改革主題則是建設法治國家。四中全會盡管沒有直接提政治改革,但一般都認為這個改革方案所強調的法治國家建設這一核心,便是中國政治改革的關鍵。
那麼,就今天而言,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改革方案實現得怎樣了呢?今天已經走到了哪一步?未來又怎樣走下去?這些都是十九大需要回答的具體問題。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挑戰
盡管十八大以來,經濟下行,但年增長率仍然維持在6.5%到7%之間。考慮到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為所有經濟體中最多的。到今天,沒有人對中國將在第13個五年規劃期間“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存多少懷疑。不過,此後階段的任務並不輕鬆。
從這些年的政策討論來看,中國的焦點已經是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把國家提升成為一個高收入經濟體,或者富裕社會。在東亞,早先的日本和後來的“四小龍”經濟體都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為發達經濟體。但對中國來說,即使要達到今天中國台灣的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個過程並不容易。
在社會發展方麵,這些年中國也受全球化的負麵影響,產生很大的收入差異和社會分化。執政黨出台了諸多有效的政策來實現和保障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公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全國性的精準扶貧政策了。根據這個政策,中國要在整個“十三五”期間,每年在農村減貧1 000萬人口。放眼世界,今天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麵臨貧困(或者再貧困化)問題,但沒有一個執政黨能夠像中共這樣具有如此強大的能力來這樣做。
很多國家,包括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因為麵臨人口的貧困化,社會抗議運動日益增多,但政府束手無策,使得社會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不過,精準扶貧並不能替代社會製度建設。一定程度上,較之胡錦濤和溫家寶主政時期,近年來社會建設並不在政府的最高議程中。
以十八大為標誌,中國進入了第三個時代。不過,就社會發展來說,胡錦濤和溫家寶主政的10年已經是一個轉折點。當時,開始質疑經濟至上的GDP主義,提出了“什麼樣的發展”的問題,並在“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概念的指引下,在社會建設方麵努力不少。
中國在毛澤東時代所建立的社會體係在市場經濟來臨之後迅速解體,重建成為必然。在胡錦濤和溫家寶主政時期,基本的社會保障製度得以重建。不過,在重建一些社會體係的同時,另一些也繼續解體,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發展。
就改革的目標而言,第三個時代的標誌便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三中全會是全麵深化經濟社會改革的方案,其目標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四中全會的改革主題則是建設法治國家。四中全會盡管沒有直接提政治改革,但一般都認為這個改革方案所強調的法治國家建設這一核心,便是中國政治改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