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各種民間信仰都是存在的,隻要它們對政治不感興趣,它們的存在也不會被官方幹擾;但一旦它們顯示出政治興趣,官方必然想盡一切辦法加以控製,甚至消滅。人們可以把各種民間信仰或者宗教體係視為民間知識體係。
那麼,今天人們所麵臨的問題或者挑戰是什麼呢?就知識重建而言,人們再次麵臨著另一個春秋戰國時代,抑或另一個宋朝。在社會大轉型期間,從什麼地方尋求道德或者信仰的資源呢?盡管很多人轉向宗教(無論是合法的還是地下的),但大部分人仍然像傳統中國人那樣,轉向社會意識來尋求道德的需要。
從“百家爭鳴”的表象來看,這個時代猶如甚至甚於春秋戰國時代,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今天的中國有多少種社會意識,又有多少種正在崛起。從知識整合所麵臨的挑戰來看,今天的中國猶如宋朝。宋朝文人整合的是佛教,而今天的挑戰是如何整合近代以來的各種不斷湧入中國,並且已經被很大一部分人所接受(所信仰)的外來思想,尤其是西方思想。
今天的社會大轉型過程也是中國崛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為知識創造和重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優勢,包括異常豐富的社會思潮(無論是來自國外的還是內部產生的)、強大的中華民族複興意識、投入知識創造的巨大人力、財力、物力,輔助知識生產和推廣的互聯網等。
但所有這些優勢在不知不覺地演變成劣勢,人們所見到的並非是知識和道德的重建,而是知識和道德的加速下行、墮落和衰敗。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單一的因素導致了這種狀況,恰恰是那些本來被視為優勢的因素結成一體,成為阻礙知識創造和發展的劣勢。人們可以用“知識繭”這個概念來分析。
“知識繭”加速分化中國社會
“知識繭”類似於人們所說的“資訊繭”。所謂的“資訊繭”指的是今天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資訊包”,由他人“打包”之後通過各種方式(主要是智能手機)傳送給人們的。“知識繭”也就是人們所得到的由他人“打包”傳送的知識。
說它是“繭”,是因為人們對所得到的“知識”有高度的認同,高度依賴於所得到的“知識”,而把自己裝進一個個“資訊繭”或者“知識繭”,再難以“破繭而出”。
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出現使得信息唾手可得,這為個人掌握全麵的信息、提高人的格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但實際上的情況剛好相反。因為資訊的重要性,無論是資本還是政府都在努力控製信息。道理很簡單,誰控製了信息,誰就控製了權力;誰控製了信息,誰就控製了財富。這也是今天政府和資本熱衷於大數據的根本原因。
因此,政府決定我們可以接觸哪類信息,不可以接觸哪類信息;資本告訴我們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再者,對個體來說,因為信息過於豐富,人們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而排斥自己不感興趣的信息。這些使得人們的世界觀變得越來越小,把自己關在一個個“繭”裏麵。
傳統上,各種民間信仰都是存在的,隻要它們對政治不感興趣,它們的存在也不會被官方幹擾;但一旦它們顯示出政治興趣,官方必然想盡一切辦法加以控製,甚至消滅。人們可以把各種民間信仰或者宗教體係視為民間知識體係。
那麼,今天人們所麵臨的問題或者挑戰是什麼呢?就知識重建而言,人們再次麵臨著另一個春秋戰國時代,抑或另一個宋朝。在社會大轉型期間,從什麼地方尋求道德或者信仰的資源呢?盡管很多人轉向宗教(無論是合法的還是地下的),但大部分人仍然像傳統中國人那樣,轉向社會意識來尋求道德的需要。
從“百家爭鳴”的表象來看,這個時代猶如甚至甚於春秋戰國時代,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今天的中國有多少種社會意識,又有多少種正在崛起。從知識整合所麵臨的挑戰來看,今天的中國猶如宋朝。宋朝文人整合的是佛教,而今天的挑戰是如何整合近代以來的各種不斷湧入中國,並且已經被很大一部分人所接受(所信仰)的外來思想,尤其是西方思想。
今天的社會大轉型過程也是中國崛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為知識創造和重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優勢,包括異常豐富的社會思潮(無論是來自國外的還是內部產生的)、強大的中華民族複興意識、投入知識創造的巨大人力、財力、物力,輔助知識生產和推廣的互聯網等。
但所有這些優勢在不知不覺地演變成劣勢,人們所見到的並非是知識和道德的重建,而是知識和道德的加速下行、墮落和衰敗。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不是任何單一的因素導致了這種狀況,恰恰是那些本來被視為優勢的因素結成一體,成為阻礙知識創造和發展的劣勢。人們可以用“知識繭”這個概念來分析。
“知識繭”加速分化中國社會
“知識繭”類似於人們所說的“資訊繭”。所謂的“資訊繭”指的是今天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的“資訊包”,由他人“打包”之後通過各種方式(主要是智能手機)傳送給人們的。“知識繭”也就是人們所得到的由他人“打包”傳送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