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離權力太近,離使命太遠。企業有無使命?可以說,企業家的初心是有的。看看中國企業的發展曆史,很多企業最初也是雄心勃勃,想幹一番大事業,但可惜的是,逐漸地或者很快地,企業的使命發生了異化。對一些人來說,錢就成為唯一的“使命”,而另外一些人則以和權力的關係來衡量成功。“權力崇拜”文化在中國根深蒂固,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血液,企業家更不例外。

盡管表麵上看中國有士農工商的傳統,商人處於社會等級的最底層,但在實際層麵,商人和權力的關係一直很密切,“紅頂商人”層出不窮。商人隻有社會地位,沒有政治地位,但一旦靠近權力,和權力拉上關係,便可狐假虎威,似乎自己也有了權力。再者,商人這樣做也是有經濟理性的,賺錢不容易,通過和權力的關係而得到政策尋租的機會,是最容易賺錢的方式。

第三,離官員太近,離老百姓太遠。經驗地說,官商永遠是一體的,但“官民一體”或者“商民一體”似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理想。官商一體主要是因為兩者有共同的利益。中國企業家或者商人是最懂得官員需要什麼的一個群體;而官員也最懂得企業家或者商人需要什麼。官員有潛規則(金錢等)或者政績工程的需求,企業家和商人有政策尋租的需求,兩者經常互相幫忙,或者互為工具,通過合作達到各自的目標。

理論上說,在商業社會,消費者(即老百姓)是上帝,但實際上,消費者是最弱的一方,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一方。這些年來,商界充斥的醜聞(毒奶粉、假疫苗、食品安全、假冒商品等),無一不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盡管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成為龐大經濟體的支柱,但仍然沒有實現其消費權的有效機製。

第四,離政治太近,離社會太遠。所有社會,政治和經濟不可絕對分離。企業家需要關心政治,不關心政治的企業家不會太成功。不過,企業家本身不是政治人物(除非棄商從政),不能把自己視為政治人物。當然,企業家參與政治則是另外一回事。企業家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在經濟事務方麵,他們的實踐知識對國家的發展至為關鍵,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國家政治過程之中,把這部分知識貢獻給國家。但是如果企業家的政治參與過程演變成為政策尋租過程,就會離政治過近。離政治過近的危險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政治變化無常,今天的朋友可能是明天的敵人。

離政治近可以“培育”出企業家,但更可以葬送企業家。實際上,企業家的最大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而要做好企業便要接近自己的上帝,即消費者。不過,很可惜,中國的很多企業家離社會實在太遠。在很大程度上,一些企業可以說是“政治企業”,隻對官員負責,而社會則是被忽悠的對象。

第二,離權力太近,離使命太遠。企業有無使命?可以說,企業家的初心是有的。看看中國企業的發展曆史,很多企業最初也是雄心勃勃,想幹一番大事業,但可惜的是,逐漸地或者很快地,企業的使命發生了異化。對一些人來說,錢就成為唯一的“使命”,而另外一些人則以和權力的關係來衡量成功。“權力崇拜”文化在中國根深蒂固,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血液,企業家更不例外。

盡管表麵上看中國有士農工商的傳統,商人處於社會等級的最底層,但在實際層麵,商人和權力的關係一直很密切,“紅頂商人”層出不窮。商人隻有社會地位,沒有政治地位,但一旦靠近權力,和權力拉上關係,便可狐假虎威,似乎自己也有了權力。再者,商人這樣做也是有經濟理性的,賺錢不容易,通過和權力的關係而得到政策尋租的機會,是最容易賺錢的方式。

第三,離官員太近,離老百姓太遠。經驗地說,官商永遠是一體的,但“官民一體”或者“商民一體”似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理想。官商一體主要是因為兩者有共同的利益。中國企業家或者商人是最懂得官員需要什麼的一個群體;而官員也最懂得企業家或者商人需要什麼。官員有潛規則(金錢等)或者政績工程的需求,企業家和商人有政策尋租的需求,兩者經常互相幫忙,或者互為工具,通過合作達到各自的目標。

理論上說,在商業社會,消費者(即老百姓)是上帝,但實際上,消費者是最弱的一方,是最容易被欺騙的一方。這些年來,商界充斥的醜聞(毒奶粉、假疫苗、食品安全、假冒商品等),無一不是針對普通老百姓的。盡管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成為龐大經濟體的支柱,但仍然沒有實現其消費權的有效機製。

第四,離政治太近,離社會太遠。所有社會,政治和經濟不可絕對分離。企業家需要關心政治,不關心政治的企業家不會太成功。不過,企業家本身不是政治人物(除非棄商從政),不能把自己視為政治人物。當然,企業家參與政治則是另外一回事。企業家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在經濟事務方麵,他們的實踐知識對國家的發展至為關鍵,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國家政治過程之中,把這部分知識貢獻給國家。但是如果企業家的政治參與過程演變成為政策尋租過程,就會離政治過近。離政治過近的危險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政治變化無常,今天的朋友可能是明天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