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實際操作層麵,商不能直接轉變成士,錢不能直接轉變成權,尤其是商的意識不能成為統治者的意識。商人也有被皇帝錄用從政的,尤其在早期。例如漢代的東郭鹹陽、孔僅、桑弘羊三人,其中桑弘羊曆來就被視為曆史上最有才幹的大臣。當然,皇帝任用商人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並不是他們作為商人的意識。桑弘羊等人所實施的政策是反商人的,與商人企業家爭利。一些朝代對官位也有買賣發生,商人是“收購”這些職位的主體,但大多數是一些不重要的職位。統治者這樣做是為了解決財政收入問題,擔任那些買來的官職的商人也會被同僚(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看不起。

但是,朝廷也提供社會空間給商這個群體,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這裏主要有幾個方麵。第一,一些有才幹的大商人直接為皇權服務,為皇帝或其家族“打工”。傳統上,皇帝的財庫和政府的財庫是分開的,皇家擁有很多企業。經營和打理這些企業的往往是商人。為皇帝或皇族直接提供服務的商人當然能夠享受“皇恩”,產生不小的經濟甚至政治影響力。

第二,容許商人的下一代參加科舉考試,鼓勵他們用財富為皇帝培養人才。皇帝對商人擁有大量的財富很不放心。一個方式是容許商人購買土地,商是可以流動的,但土地是不動的。商人購買土地之後,皇帝就比較放心,因為原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當然,皇帝也不容許商人購買太多的土地,因為這又會導致社會不穩定。但對商人投資下一代,皇帝則是樂意看到的。曆史上,在一些富裕的地方,商人家庭甚至比士家庭培養了更多的士。

第三,商人擁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地方上的慈善社會服務基本上由商人提供,或士商合作提供。

從皇權的角度來看,延續數千年的政商關係不能說不成功。商從來沒有挑戰過皇權,而皇權一直能夠維持其對商的有效統治。當然,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商關係非常不成功,甚至是大失敗。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西方那樣的近代資本主義?因素很多,政商關係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這種關係維持了數千年的農業社會,扼殺了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和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資本主義是有關聯的。

政商合一成裙帶資本主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商關係基本上出現三種形式,這三種形式都出現了嚴重的腐敗現象。第一,從政到商,即黨政官員通過“下海”方式,轉政為商。在這種方式下,黨政官員充分利用其原來的政治行政資源來經商。第二,從商到政,商人進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治協商會議等政治係統,或者官方認可的社會組織(例如工商聯和商會),商人通過正式的渠道和政治過程發生關聯,對政治發揮作用。

其次,在實際操作層麵,商不能直接轉變成士,錢不能直接轉變成權,尤其是商的意識不能成為統治者的意識。商人也有被皇帝錄用從政的,尤其在早期。例如漢代的東郭鹹陽、孔僅、桑弘羊三人,其中桑弘羊曆來就被視為曆史上最有才幹的大臣。當然,皇帝任用商人是因為他們的能力,並不是他們作為商人的意識。桑弘羊等人所實施的政策是反商人的,與商人企業家爭利。一些朝代對官位也有買賣發生,商人是“收購”這些職位的主體,但大多數是一些不重要的職位。統治者這樣做是為了解決財政收入問題,擔任那些買來的官職的商人也會被同僚(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看不起。

但是,朝廷也提供社會空間給商這個群體,滿足他們的實際需要。這裏主要有幾個方麵。第一,一些有才幹的大商人直接為皇權服務,為皇帝或其家族“打工”。傳統上,皇帝的財庫和政府的財庫是分開的,皇家擁有很多企業。經營和打理這些企業的往往是商人。為皇帝或皇族直接提供服務的商人當然能夠享受“皇恩”,產生不小的經濟甚至政治影響力。

第二,容許商人的下一代參加科舉考試,鼓勵他們用財富為皇帝培養人才。皇帝對商人擁有大量的財富很不放心。一個方式是容許商人購買土地,商是可以流動的,但土地是不動的。商人購買土地之後,皇帝就比較放心,因為原則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當然,皇帝也不容許商人購買太多的土地,因為這又會導致社會不穩定。但對商人投資下一代,皇帝則是樂意看到的。曆史上,在一些富裕的地方,商人家庭甚至比士家庭培養了更多的士。

第三,商人擁有很高的社會聲望,地方上的慈善社會服務基本上由商人提供,或士商合作提供。

從皇權的角度來看,延續數千年的政商關係不能說不成功。商從來沒有挑戰過皇權,而皇權一直能夠維持其對商的有效統治。當然,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商關係非常不成功,甚至是大失敗。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西方那樣的近代資本主義?因素很多,政商關係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這種關係維持了數千年的農業社會,扼殺了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和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資本主義是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