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富向海外流出。財富流向海外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至今沒有減緩的跡象。在政府控製外彙的時候收斂一下,一旦控製放鬆就會恢複常態。無論是對外投資、購置不動產,還是存入外國銀行或其他形態,歸根結底,財富離開中國而長駐海外。
第二,財富到處流轉和折騰。財富在海內外倒來倒去,換一個名稱,內資變外資。很多中國企業一旦做大,就到海外注冊成為海外企業,但實際上海外也沒有多少賺錢的機會,就再到中國投資賺錢。這種身份轉換盡管可能並沒有轉換主人,但財富已經不屬於中國。
第三,財富的浪費。財富的浪費是驚人的。很多企業因為種種原因到海外投資,但海外並不能找到理想的投資環境,造成損失,甚至是完全的失敗。這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其中,國企在海外的虧損尤其引人注目。國企“走出去”有其必要性,但往往低估了當地社會的政治經濟風險,甚至光考慮政治需要,而忽視了經濟要素。
國企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委內瑞拉、斯裏蘭卡、緬甸等國的大額投資,往往因為政治或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嚴重虧損。
國內的一些國企也一直在消耗著大量的國家財富。很多國企尤其是地方國企,盡管有大量的虧損,但沒有倒閉。無論是用財政方法,還是用金融方法來彌補虧損,都是在消耗財富,因為政府的錢不管用什麼方式獲取,最終都是來自老百姓。
第四,各種類型的腐敗。正如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鬥爭所揭示的,中國腐敗的深度、廣度和額度都令人觸目驚心。腐敗不僅幹擾正常的經濟生活,影響財富的創造,更造成財富的巨大浪費。就官員來說,因腐敗而得來的“財富”是死的,既不敢消費,也不敢存入銀行,往往是東藏西藏。
財富需要有效的法治保障
如何理解中國的財富行為呢?這裏的因素也很多,但如下幾個方麵是可以考量的。
第一,沒有有效的法治保障,財富缺少安全感。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建設法製和法治方麵努力不少,但建立和建設一個完善的法治體係需要很長時間。再者,即使執政黨在理論上一直強調法治,但落實到具體執行時,一些黨政官員缺乏法治觀念,對財富(財富的擁有者)“亂作為”。
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一些極左思潮抬頭,使得財富更感不安全。無論是投資者還是上層中產,隻要有機會,就拚命往海外跑。李嘉誠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且像李嘉誠那樣的商人絕非少數。
第二,缺少社會公平。極左思潮抬頭是有其經濟根源的,那就是社會公平的缺失,例如收入差距過大,社會過於分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引入的可以說是原始市場機製,需要政府確立的社會保護機製不足,甚至沒有到位。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創造的大量財富流向極少數人,而大部分人沒有獲得應當得到的財富,少部分人甚至成為犧牲品。
第一,財富向海外流出。財富流向海外的現象已經持續了很多年,至今沒有減緩的跡象。在政府控製外彙的時候收斂一下,一旦控製放鬆就會恢複常態。無論是對外投資、購置不動產,還是存入外國銀行或其他形態,歸根結底,財富離開中國而長駐海外。
第二,財富到處流轉和折騰。財富在海內外倒來倒去,換一個名稱,內資變外資。很多中國企業一旦做大,就到海外注冊成為海外企業,但實際上海外也沒有多少賺錢的機會,就再到中國投資賺錢。這種身份轉換盡管可能並沒有轉換主人,但財富已經不屬於中國。
第三,財富的浪費。財富的浪費是驚人的。很多企業因為種種原因到海外投資,但海外並不能找到理想的投資環境,造成損失,甚至是完全的失敗。這既有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其中,國企在海外的虧損尤其引人注目。國企“走出去”有其必要性,但往往低估了當地社會的政治經濟風險,甚至光考慮政治需要,而忽視了經濟要素。
國企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委內瑞拉、斯裏蘭卡、緬甸等國的大額投資,往往因為政治或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嚴重虧損。
國內的一些國企也一直在消耗著大量的國家財富。很多國企尤其是地方國企,盡管有大量的虧損,但沒有倒閉。無論是用財政方法,還是用金融方法來彌補虧損,都是在消耗財富,因為政府的錢不管用什麼方式獲取,最終都是來自老百姓。
第四,各種類型的腐敗。正如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反腐敗鬥爭所揭示的,中國腐敗的深度、廣度和額度都令人觸目驚心。腐敗不僅幹擾正常的經濟生活,影響財富的創造,更造成財富的巨大浪費。就官員來說,因腐敗而得來的“財富”是死的,既不敢消費,也不敢存入銀行,往往是東藏西藏。
財富需要有效的法治保障
如何理解中國的財富行為呢?這裏的因素也很多,但如下幾個方麵是可以考量的。
第一,沒有有效的法治保障,財富缺少安全感。盡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建設法製和法治方麵努力不少,但建立和建設一個完善的法治體係需要很長時間。再者,即使執政黨在理論上一直強調法治,但落實到具體執行時,一些黨政官員缺乏法治觀念,對財富(財富的擁有者)“亂作為”。